星河协作观测站的量子信号分析室内,屏幕上跳动的能量波形突然出现规律波动 —— 晨星星系的隐形探测器在能量富集区边缘,捕捉到一组重复的脉冲信号,经解码后呈现出 “和平交流” 的星际通用语义。这是自发现未知能量区 72 小时以来,首次收到明确的文明回应,整个观测站瞬间进入高度戒备与期待并存的状态。
“信号来自富集区核心的‘晶体星球’,探测器传回的影像显示,该星球表面覆盖着六边形晶体结构,大气中漂浮着能量结晶尘埃。” 观测站站长陈宇调出实时画面,“更特殊的是,这个文明没有实体形态,而是以‘能量意识体’的形式存在于晶体矩阵中,我们暂称其为‘晶体文明’。” 星系议事会立即启动二级响应,按 “谨慎接触预案” 派出由楚然带队的外交使团,搭载晨星星系隐形星舰前往接触点。
使团抵达晶体星球轨道时,3 个直径 10 米的透明晶体球缓缓靠近星舰 —— 这是晶体文明的 “意识载体”。通过量子翻译器,晶体文明的意识波动转化为可识别的语言:“你们的能量波动中没有敌意,但空间折叠技术的辐射痕迹,让我们想起了摧毁母星的‘撕裂者文明’。” 原来晶体文明曾因外来文明的技术滥用,导致母星空间撕裂,最终被迫迁移至能量富集区存续。
“技术本身无善恶,关键在于使用它的规则。” 楚然展示了《大星河共同体宪章》的能量投影,“我们建立了严格的生态监察制度,任何技术应用都必须通过能量影响评估,仅去年就否决了 12 项可能危害星域的工程。” 她同步传输了空间折叠技术的生态适配数据,以及能量紊乱带修复的案例影像。晶体文明沉默半小时后,意识波动变得柔和:“你们的规则与我们的‘晶体平衡法则’有共通之处,允许你们的团队登陆观测。”
首次地面接触在晶体星球的 “能量核心区” 展开。这里的晶体矩阵释放着稳定的能量场,共同体制备的 “无辐射折叠探测仪” 在此正常运转 —— 探测显示,晶体文明能通过意识调节能量频率,其 “晶体谐振技术” 可将空间折叠产生的涟漪波动抵消 90%。“这项技术正是我们需要的!” 共同体技术研究院林夏兴奋地说,“若能与我们的折叠设备融合,可彻底消除空间撕裂风险。”
晶体文明却提出了苛刻条件:“共享技术可以,但必须接受我们的‘平衡监测’,任何技术应用需同步向晶体矩阵报备。” 这与共同体的 “技术自主原则” 产生冲突,谈判陷入僵局。技术仲裁院紧急召开远程会议,卡恩提出折中方案:“建立‘双轨监测机制’,共同体生态监察署与晶体文明监测矩阵共享数据,但最终决策权归议事会,既保障技术自主,又回应对方的安全关切。”
方案最终获得双方认可。三方立即组建 “跨文明技术平衡实验室”,晶体文明的意识载体与晨星星系工程师、共同体团队并肩调试设备 —— 当晶体谐振模块接入瞬时折叠传送门后,设备运行产生的空间涟漪果然被完全抵消,能量消耗进一步降低 20%。“这是规则与技术的双重胜利。” 楚然感慨道,实验室首日便达成 3 项技术共识,包括晶体谐振技术的适配标准与共享范围。
接触的深入让晶体文明逐渐放下戒备,主动展示了 “能量记忆晶体”—— 这种晶体能储存文明的核心知识,其中记载的 “空间稳定性算法”,可使折叠设备的故障发生率降至 0.1% 以下。“你们的文脉数字工程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晶体文明的意识波动带着期待,“我们的很多技术随着意识体消亡而流失,希望借助数字孪生技术留存文明火种。”共同体立即启动 “晶体文脉抢救计划”,周明带领的团队携带数字化采集设备进驻晶体星球。采用无接触式能量扫描技术,将 100 块能量记忆晶体的内容转化为数字档案,其中 “晶体谐振工艺”“能量平衡理论” 等核心技术,已纳入星河文脉数据库的 “珍稀技艺专区”。“我们为晶体文明定制了‘意识 - 数据转换模块’,他们的意识波动可直接生成数字模型。” 周明介绍,目前已有 30 项晶体技术完成数字化复刻。
就在技术合作推进时,萤火星系传来紧急求助:其新建的能量诊疗中心突然出现能量暴走,100 名患者陷入昏迷。医疗协作平台立即启动跨文明会诊,晶体文明通过意识波动诊断出病因:“诊疗设备的星晶能量与本地磁场频率冲突,产生了‘能量共振紊乱’。” 他们提供的 “晶体调谐方案”,结合凡界经络疏导技术,仅用 2 小时便稳定了能量场,患者全部苏醒。
“这次救援让我们看到了共同体的力量。” 萤火星系代表在致谢会上正式提出加入申请,“我们愿意遵守宪章规则,共享星球的‘磁场能量矿’资源,希望能成为共同体的一员。” 星系议事会按 “新成员接纳流程”,组织生态监察署开展资源评估,技术仲裁院审核其工业标准,最终全票通过接纳议案 —— 萤火星系成为首个加入共同体的外部星系,获得 8 个议事会席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