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他带头,一些中间派或对现状不满的官员,也开始犹豫和动摇。
朝堂之上,争论再起。但这一次,朱由检没有强行压制,他任由双方辩论。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这个观念先抛出来,在士林中引发讨论和关注。
最终,在皇帝意志的坚持和部分官员的有限支持下,开设恩科并增设“实务”、“格物”两科的决议,勉强得以通过。尽管传统派系仍在诸多细节上设置障碍,比如极力限制这两科的录取名额,压低其出身待遇,但毕竟,口子被撕开了。
诏书颁布天下,顿时引起了远比朝堂争议更为广泛的震动。
天下的读书人,反应各异。绝大多数传统的士子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旁门左道,有辱斯文,依旧埋头于四书五经、八股制艺之中。
然而,也有一些一直郁郁不得志的人,看到了希望。那些屡试不第,却对刑名钱谷颇有心得的老幕僚;那些喜爱钻研器械、却被视为“玩物丧志”的工匠子弟;那些接触过西学、对天文算学感兴趣的年轻生员……这道恩科诏书,如同黑暗中的一道光,照亮了他们原本黯淡的前程。
一时间,前往礼部询问“实务”、“格物”二科具体考试范围、形式的人络绎不绝。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翻箱倒柜,寻找《九章算术》、《营造法式》乃至一些传入中土的泰西书籍。一股潜流,在看似平静的士林之下,开始悄然涌动。
消息也很快传到了西苑皇庄。
徐光启听闻此事,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道恩科诏书的意义有多么重大!这标志着皇帝推行“实学”、“格物”的决心,不再局限于一个小小的院落,而是开始向全天下招揽同道!他立刻提笔,根据自己的学识,开始草拟“格物科”可能涉及的考核要点和推荐书目,希望能为皇帝,为这项开创性的事业,尽一份力。
朱由检站在乾清宫的高处,望着京城方向。他知道,这道诏书如同一块问路石,投入了千年科举的深潭之中。它必然会激起巨大的波澜和阻力,甚至会引来更多的明枪暗箭。
但他无所畏惧。
“不能指望旧体系自行长出新的枝芽。”他低声自语,眼神坚定,“朕要亲手栽下新的树苗,哪怕初期只有寥寥数棵。终有一日,它们会成长起来,与那些古老的林木,争夺阳光和养分。”
恩科取才,是他布局天下的又一步关键棋。他不仅要借此选拔出格物院急需的人才,更要借此向天下宣告一个信号:大明的取才标准,正在悄然改变。一个属于实干家和技术人才的时代,或许,正伴随着这位穿越者皇帝的意志,艰难地拉开序幕。
喜欢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请大家收藏:(m.38xs.com)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