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院的拍门声和咒骂持续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如同暴雨般猛烈,却又骤然停歇。
脚步声骂骂咧咧地远去,最终消失在夜色里,只留下死一般的寂静和一颗仍在狂跳的心。
苏清辞紧贴着冰冷的墙壁,屏住的呼吸缓缓松开,后背已然惊出一层冷汗。来的不是债主?听那人的叫嚣,倒像是地痞流氓前来勒索“保护费”或是探听虚实的。
这处别院,果然并非净土。荒僻之地,蛇鼠横行。
危机暂时解除,但警示却长留心中。她必须更快地站稳脚跟,拥有自保的能力。
重新点燃蜡烛,昏黄的光晕再次照亮这片小小的废墟。她看向藏匿丝线的地方,那几缕染就的莫兰迪色丝线安然无恙。方才的惊恐渐渐被一种更坚定的决心取代。
外界越是险恶,她越要尽快拿出能安身立命的东西。
色彩问题已初步解决,接下来,便是设计。
荷包。这是她深思熟虑后选定的突破口。
此物小巧,用料不多,工期短,易于携带和售卖,又是男女日常必备之物,市场需求稳定。若能做出特色,不难快速打开销路。
但大靖市面上流通的荷包,花样繁多,却大多离不开吉祥图案、花鸟鱼虫的传统范式,色彩也偏向鲜艳繁复。她若跟随大流,毫无优势可言。
必须差异化。
她的目光落在那些柔和雅致的丝线上。莫兰迪色系自带的高级感和独特性,需要一个与之匹配的设计理念。
现代简约风。
去除冗杂的装饰,强调线条感和意境美,用极简的构图和高级的色彩打动人心。
主题呢?
既要符合时代审美,又不能过于俗套。
四季。
春柳,夏荷,秋菊,冬梅。这是大靖文人墨客吟咏了千百次的主题,认知度高,但又常画常新。她不需要复杂地描绘全貌,只需抓住每个季节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以极简的线条勾勒其神韵。
“四季小景”系列荷包的概念,在她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她立刻行动起来。从废墟中翻找出一块相对平整的木板,又找到几小段烧剩下的木炭条——这就是她的画板与画笔。
就着摇曳的烛光,她席地而坐,开始勾勒。
第一个草图:春柳。
她没有画整棵柳树,也没有画纷繁的枝条。而是只取两三根最具姿态的柳条,用纤细柔韧的线条勾勒,梢头点缀几抹用浅灰绿、鹅黄色丝线表现的嫩芽。大面积留白,仿佛春风拂过,清新之意自现。
画完,她端详片刻,微微蹙眉。感觉……少了点什么。过于静态,缺乏生机。
她擦掉部分线条,重新修改。让柳条的弧度更加优美灵动,仿佛正随风轻扬。又在柳条下方,用极细的笔触,轻轻扫出几滴似坠未坠的雨点形状,用的是更浅的灰蓝色。
顿时,整个画面活了起来,有了“细雨湿流光”的意境。
她微微点头,放下炭笔,小心地吹去木板上的炭灰,将这份满意悄然收藏。
接着是:夏荷。
她没有画完整的荷叶莲花,而是聚焦于一角。一片舒卷的荷叶,边缘处略见枯损,更显自然。旁边斜逸出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蓓蕾,欲语还休。配色上,荷叶采用灰绿色调,荷花则用她调出的那种豆沙粉,清雅不俗。
画完后,她再次审视。荷花苞的姿态似乎不够优雅,线条略显僵硬。她反复修改了三四次,不断调整花苞的倾斜度和外层花瓣的包裹形态,直到它呈现出一种自然而娇羞的美感方才停笔。
第三个:秋菊。
这是最难用简约风格表现的。菊花花瓣繁复,如何简化而不失其神?
她沉思良久,最终决定只画一朵侧面的菊花,并不细致勾勒每一片花瓣,而是用参差的、略带写意的短线条组合来表现花瓣的层叠感,重点刻画菊枝的嶙峋姿态。配色选用灰黄色和灰紫色,营造秋日的萧瑟与静谧。
这一次,她修改的次数最多。花瓣的疏密、枝干的曲直,稍有不慎就显得杂乱或呆板。她几乎耗尽了耐心,一次次推倒重来,炭笔在木板上反复涂抹,手指都被染得漆黑。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这个构图时,偶然间,她将菊枝的线条画得更加苍劲有力,与相对柔和的花瓣形成对比,一种孤傲清冷的气质瞬间凸显。
“成了。”她低声自语,长长舒了一口气。汗水几乎浸湿了她的鬓角。
最后是:冬梅。
她选择画一枝寒梅,仅有寥寥四五朵梅花绽放,枝干以枯笔飞白的手法表现其瘦硬曲折,梅花则用极浅的灰粉色点缀,仿佛傲雪凌霜,暗香浮动。背景大量留白,似雪满枝头,意境清冷高远。
这个设计反而最为顺畅,一气呵成。或许是因为梅花本身的意象就与简约风格极为契合。
四幅草图初步完成,烛火已换过两次。
窗外月过中天,万籁俱寂,只有寒风偶尔呼啸而过。
她丝毫没有睡意,兴奋和专注支撑着她。她将四块画着草图的木板并排放在地上,退后几步,整体审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