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出现这种局面,自然是因为中央军与边军之间的隔阂。
此事丞相温体仁曾提过,大将军武士彟虽否认,夏侯玄也未多言。
但要说夏侯玄不知情……怎么可能?武德司在,他不可能不知道。
然而夏侯玄认为,圣旨已下,这些人怎么还敢阳奉阴违?
谁知,他们偏偏就敢。
尤其是手握实权的州牧安云天。安家是冀州第一世家,他能坐上州牧之位,可不仅仅因为个人能力。
关键是什么?
只因为他是安家人!
正因如此,安云天才能稳坐这个位置。
否则,冀州那些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怎会让他如此顺心?
武崇训虽是率军平叛的主帅,但这十五万大军并非完全听他指挥。
他真正能调动的,只有带来的五万中央军。至于地方的边军,根本不会听从他的命令。
这一点武崇训心知肚明,因此他必须倚仗副帅安云天。
只要安云天配合,幽州州牧那边就好办得多。公孙家虽是幽州大族,但幽州与冀州不可同日而语。只要安云天愿意配合,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可难就难在——唉,第一关就不好过。
武崇训现在十分头疼,不知如何是好。
该如何说服这只老狐狸?
这是眼下最大的难题。
之后,武崇训虽多次提起此事,却都被安云天敷衍过去。
无奈之下,武崇训只好暂且住下。
出征之事,本就不可能仓促进行。
尽管初步计划已定——从风之谷、陈塘关一路进军宣州,但许多细节仍需仔细敲定。
至少冀州、幽州的十万边军不能袖手旁观,不能只靠中央军出力,两州边军必须参与进来。
武崇训刚回到营地,便有幕僚上前询问:“少将军,不知……”
“那老狐狸滴水不漏,实在难办。”武崇训语气中透出强烈不满,对安云天的油盐不进感到极为恼火。
“少将军,家主曾再三叮嘱,我们必须以大局为重,务必说服安云天,此事绝不能松懈,否则就难办了。”
幕僚虽早有心理准备,得知结果后仍不免失望,只能再次强调此事的重要性——不能因困难而放弃。
武崇训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若不及早说服安云天,出征时只能依靠自己带来的五万大军。
尽管这是左右武卫的精锐,但正因是精锐,武崇训才倍感压力。
左右武卫是洛阳十二卫禁军中的两支,分别为左武卫与右武卫两军。
如果有什么意外,朝廷将承受巨大的损失。
况且,武家对这两支禁军的掌控力相当牢固,一旦出现折损,便等于削弱了武家的力量,这绝不是武崇训愿意看到的。
“我当然明白,只是此事确实不易,那老狐狸……”
安云天那老狐狸怎么会不知道他的意图,却一味顾左右而言他,分明是故意拖延。
而他身处对方的地盘,难以发作,又有求于人,只能耐着性子周旋。
幕僚也清楚武崇训的难处,但此时又能有什么办法?
显然是无计可施。
因此,幕僚只得低声劝道:“少将军,再这样下去,我们恐怕要再拖一阵,但我担心拖下去会……”
武崇训何尝不知拖延越久越麻烦?
正因如此,他决定必须尽快解决此事。
“你说得对,不能再拖了,两天之内一定要有个结果。”
与此同时,
冀州州牧府内,
安云天也在与心腹商议。
“大人,武家这位公子不简单,如果……”
“不必紧张,我并不打算做什么。只是这次不能让我冀州边军作为主力,还是应以左右武卫为主力,这才符合朝廷的要求。”
几名心腹闻言会意一笑,纷纷奉承道:“大人英明!”
“这小子不简单,武家三代皆有英才,但这大夏朝……唉,算了,这些不归 ** 心。我只守好我这一亩三分地,冀州是我安家的,谁也别想染指!”
安云天很清楚自己要什么——这冀州的一亩三分地,谁都不许碰,他也绝不容许。
此时,一名心腹开口道:“大人,我们这次仍要保存实力,但幽州那边……”
提到幽州,安云天脸色一沉:“公孙琦那家伙,表面唯唯诺诺,实则阴险狡诈,我不得不防。否则,我这冀州边军恐怕要折损不少。”
另一人也开口道:“这次朝廷平叛,连武德司都出动了大量人手,可见陛下极为不满,我们也不能做得太过。”
安云天闻言眼中精光一闪,神色逐渐凝重。
他随即开口道:“不错,武德司连副使都亲自前来,陛下必然龙颜大怒。我即便想保全冀州边军的实力……也得做做样子。”
安云天的本意,就是先敷衍一番,让武崇训明白:别指望我出大力,平叛靠你自己那五万兵马,我们只会稍作协助,不会全力以赴。
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只要武崇训能懂就行。
否则这家伙胡乱下令,将冀州边军送进绝境,岂不是白白消耗自己手头的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