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资源调配·合力破局
控制台边缘的液态金属早已凝固,留下一道蜿蜒如星轨的银痕。林浩没有再碰墨斗铜坠,而是将整根丝线缠在左手三指上,一圈一圈收紧,直到指节泛白。那不是焦虑,是校准——像他每次在图纸上画出第一条基准线前,总要用钢笔尾端敲击桌面七下。
全息屏上的资源分配模型正在运行,输入参数来自三十七分钟前那滴水珠与金属交汇时的螺旋频率。波形被拆解成十六个维度,嵌入“鲁班”系统的动态负载算法。进度条爬升至42%时,A/B组打印阵列的分流方案终于成型:A组维持穹顶第七区的应力凝固,B组剥离原任务流,转向北极月壤样本的微观复现。
“不是妥协。”林浩盯着数据流,“是让系统学会用两条腿走路。”
苏芸站在文化终端前,正用发簪将一粒月壤固定在共振腔中央。她没再写“启”或“终”,而是在玻璃板背面刻下三个叠加符号:甲骨文的“音”,金文的“土”,以及用朱砂点出的、来自《梨俱吠陀》手稿边缘的星图标记。她的指尖微微发颤,不是因为压力,而是音叉根部传来的低频震感——那不是设备反馈,是某种记忆在苏醒。
阿米尔·辛格蹲在临时搭建的声波阵列旁,耳机里循环播放着《胡笳十八拍》第十三段的降调版本。他把塔布拉鼓的鼓皮换成了月尘压制膜,敲击节奏严格匹配侏罗纪气泡的同位素衰变周期。第一轮测试失败后,他撕掉了原本的谐波校准表,在背面写下一行梵文批注:“当大地开始歌唱,神明才会睁开眼睛。”
陈锋站在量子测谎围棋台边,没有落子。他的匕首平放在战术背包上,刃体朝下,像是某种祭祀仪式的摆设。背包内衬缝着一层细网,里面嵌着长城砖粉末。此刻粉末正以极其缓慢的速度移动,形成一个微型环形结构,与主控台投影中的“阙”阵轮廓完全一致。
他没动,也没说话。只是把右手食指贴在棋盘边缘的传感器上,任由系统读取他的生理数据。三分钟后,屏幕跳出一行字:“决策倾向:观察 > 阻断”。
林浩调出打印阵列的实时监控画面。A组三十七台设备运转正常,B组却在启动后三秒内触发了五次过载警报。他放大局部视图,发现其中一台打印头的喷嘴正在反向吸入月壤颗粒,仿佛被某种无形吸力牵引。
“不是故障。”苏芸突然开口,“是响应。”
她将音叉插入终端接口,同时按下阿米尔提供的双频同步按钮。《梨俱吠陀》第七音阶与《胡笳十八拍》第十三段在基底频率上叠加,再由侏罗纪气泡释放的远古大气同位素作为载体,构建出一个三层共振场。全息投影中,悬浮字符开始重新凝聚——外圈“启”字稳定,内圈倒“终”轻微旋转,中心那点如心跳般明灭。
但仅仅维持了九秒。
第十秒,字符崩解,月壤颗粒呈放射状飞溅。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碎片击中生态舱膜,在0.16g环境下划出一道细长裂纹。警报未响,因为陈锋早在三分钟前就手动关闭了声光提示系统。
“下次得提前卸压。”他说,语气平静得像在讨论天气。
苏芸低头看着音叉接口处新结的霜纹。这一次,它不再是简单的冰晶,而是呈现出沟壑纵横的地貌形态——高原、断层、冰川舌,甚至有一条蜿蜒如长城的构造带横贯其中。她立刻调出唐薇早年勘探数据,对比结果显示:相似度89.7%。
“它不只是在传递信息。”她喃喃道,“它在复刻记忆。”
林浩没有回应。他正在将“鲁班”系统的节能协议层级重新排序。当“动态负载均衡”模块被激活时,系统日志突然弹出一条未授权调用记录:“存天理灭人欲协议已启用,算力消耗降低18.3%”。他盯着那行字看了五秒,然后选择忽略。
这不是第一次。
他知道是谁干的。
陈锋走过来,站在他身后半步的位置。两人之间隔着一张折叠式操作台,上面摊着广寒宫的地基图。北极沉积带的灰蓝色路径依旧刺眼,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
“你留了30%频段。”陈锋说。
“需要回传数据。”林浩答。
“你也知道那不是数据。”陈锋的手落在匕首柄上,却没有拔出,“是诱饵。”
“那就让它钓。”林浩调出B组打印阵列的最新状态,“我们反钓。”
陈锋沉默片刻,转身走向战术背包。他取出一小撮长城砖粉末,撒在量子测谎围棋的传感层表面。粉末落地即静,但在红外扫描下,它们正以17秒为周期轻微起伏,如同呼吸。
“不接收,也不屏蔽。”他说,“只监听。”
林浩点头。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陈锋放弃了绝对控制,选择了被动感知。这不像他,但正因为不像,才更真实。
苏芸那边传来一声轻响。她取下音叉,发现冰爪形态的表面已覆盖一层薄霜,霜纹构成的微型地貌正缓慢流动,仿佛有地下暗河在推动板块运动。她将发簪蘸朱砂,在玻璃板上写下新假设:“月壤非载体,乃活体记忆沉积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