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又闪了一次。
林浩的手还按在工程图上,笔尖停在冰鉴结构的收尾处。那道裂缝里的波动没有消散,反而顺着合金墙面爬升,在控制台边缘凝成一片微弱的光晕。他抬头,胸前的星图仪开始发烫,表面纹路不再是静止的青铜刻痕,而是流动的星河影像,像有东西正从深处涌进来。
苏芸站起身,发簪上的细线断口蹭过指尖,有点扎。她没管,快步走到主控台前,把青铜音叉贴在金属面板上。一声低鸣扩散开,屏幕数据流突然卡顿,接着跳出一段乱码。
“不是系统错误。”唐薇盯着耳机接收器,“是信息包,用古音律编码的。”
阿米尔已经坐到鼓边,手掌轻压鼓面。刚才那串频率他听出来了,和《胡笳十八拍》有关,但不完整,像是被截断的信号。他没敲下去,等一个确认。
赵铁柱抱着地球仪蹲在冷却环接口旁,仪器指针还在“癸未”位置不动。他看了眼林浩,“这时间不对,咱们现在用的是月面标准时,差了两天。”
林浩没动。他把手掌覆在星图仪上,脉动节奏传进指尖——平稳,但带着某种熟悉的震颤。他闭了下眼。这个频率,和母亲最后几天心电监护仪的波形一模一样。
主控屏突然亮起红光。
【能源中枢过载预警:倒计时9分47秒】
文字跳出来的时候,整个房间安静了一瞬。系统提示音很平,没有拉长,也没有加重,但每个人都听懂了意思:要么切断星图仪连接,要么基地西南区会在十分钟内崩塌。
“切断的话,之前吸收的能量会反弹。”林浩开口,声音压着,“冲击波能掀翻三号舱。”
“不断呢?”赵铁柱问。
“它会继续吸。”林浩看着自己胸口,“直到我撑不住。”
没人说话。唐薇低头重调频谱,手指划过记录板边缘。阿米尔的鼓面微微震了一下,他自己都没察觉。
苏芸忽然伸手,在玻璃控制屏上写下个字。朱砂沾着指尖,一笔一划很稳。
“和。”
她写完,音叉抵住那个字的中心点。嗡的一声,屏幕乱码开始重组,变成一行竖排文言:“天地均平,万物各得其所。”
“《永乐大典》残卷里的算法。”她说,“不是堵,也不是放,是调。”
林浩看向她。这个方案他没听过。
“‘和’字本身是个结构模型。”苏芸快速解释,“横竖撇捺对应四种能量流向,中间的口字是平衡核。如果我们把星图仪当成输入端,鲁班系统做输出调度,就能把多余能量分流到地磁环带。”
唐薇立刻调出地壳应力图。她发现当前月壳潮汐应力的走向,竟然和“和”字笔顺完全一致。不是巧合,是匹配。
“可鲁班现在只能跑基础模块。”阿米尔提醒,“没法独立解析这种级别的古籍逻辑。”
“那就我们来算。”苏芸把音叉递向林浩,“你负责量子场强,我解文义结构,唐薇对接地磁数据,阿米尔用鼓节奏模拟算法节拍,赵铁柱校准时间节点。”
赵铁柱点头,把地球仪放在控制台中央。他轻轻推了一下底座,球体开始自转。这是他在地面养成的习惯,用物理惯性辅助判断天体运行相位。
主控屏倒计时跳到8分12秒。
林浩接过音叉,指尖碰到金属时,传来一阵轻微震感。他没犹豫,把星图仪边缘对准音叉接触点。两件东西一碰,屏幕上闪过一道波形,过载指数瞬间回落0.7%。
“可行。”他说。
通讯频道突然响起一个声音。
“存天理,灭人欲。”
是陆九渊。AI残留意识不知何时接入了线路,语调平静得不像机器:“当舍一人以全大局。”
唐薇皱眉,“我们现在有第三条路。”
“第三条路也是路。”那声音停了两秒,“但走的人必须承担代价。”
林浩摘下机械腕表,放在控制台上。表盘打开,露出里面的星图仪零件。他没看别人,只对苏芸说:“我妈当年研究防辐射材料,不是为了让我在这种时候被人劝着去牺牲。”
苏芸点头。她拿起音叉,重新贴在“和”字上。
阿米尔双手悬在鼓面,准备启动节奏序列。他知道这段算法需要精确到毫秒级的共振响应,不能快,也不能慢。
唐薇把次声波接收器切换到共享模式,地磁数据实时投影在侧屏。她发现“和”字最后一捺的延伸方向,正好指向月海下方的冰火长城构造——那是唐薇最早发现的异常地质带。
“能量可以导过去。”她说,“那里有天然缓冲层。”
赵铁柱盯着地球仪的转动速度。他用手掌轻压底座,调整自转角速度。“再慢半圈就对了。”他喃喃,“等它走到‘甲申’位,就是最佳同步点。”
倒计时7分03秒。
林浩深吸一口气,开始输入第一组参数。他一边敲键盘一边回忆《考工记》里的句子:“圆者中规,方者中矩。”这不是随便念的,是他在确认结构合理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