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灵通的铃声在仓库角落突兀响起时,张嘉豪正和王建军一起清点刚到的口罩箱。铁锈红的铁皮柜上,那部银灰色小灵通震动着滑出半寸,屏幕上跳动的 “李经理” 三个字让他心里一动 —— 这是之前供应口罩的医药渠道负责人。
“嘉豪,接电话啊,别是又有什么变故。” 王建军搓着沾了灰尘的手,蓝色布手套蹭得铁皮柜发出沙沙声。自从三天前把印刷厂的五万货款折算成口罩的提议传来,舅舅就没睡踏实过,总担心 “货抵账” 会砸在手里。
张嘉豪拿起小灵通,按下接听键的瞬间,听筒里传来李经理急促的声音:“小张,跟你确认最后一遍,五万货款抵十万只口罩,这批货今天就能送到你仓库,你这边没问题吧?现在市面上口罩紧俏,过这村没这店了!”
“没问题,李经理,按之前说的办。” 张嘉豪的声音沉稳,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堆满口罩箱的木架,“但我有个要求,口罩必须是之前约定的合格标准,包装不能破损。”
“放心!都是刚出厂的货,包装完好,每只都符合防护要求。” 李经理的语气透着爽快,“我已经让货车出发了,估计下午就能到,你安排人接货就行。”
挂了电话,王建军立刻凑上来:“真定了?十万只口罩,咱们能处理完吗?万一砸在手里……”
“舅舅,现在口罩有多紧缺,你心里清楚。” 张嘉豪转身指向仓库外,远处镇上的街道上,偶尔能看到戴口罩的行人,大多是用纱布自制的简易款,“咱们之前卖的 0.5 元一只的普通口罩都抢着要,这批合格口罩,既能帮人,又能赚钱。”
他顿了顿,拿出随身的牛皮纸笔记本,笔尖在纸上快速划过:“我已经想好了,分三部分处理。两万只捐给乡镇的医疗站点,现在那边防护物资最缺;三万只按成本价翻倍,1 元一只卖给市民,通过网站、QQ 群和之前合作的店铺渠道;剩下五万只留存备用,万一后续需求更紧张,或者能对接上更大的渠道。”
王建军看着笔记本上清晰的规划,眉头渐渐舒展:“捐两万只?会不会太多了?这可是实打实的成本啊。”
“不多。” 张嘉豪摇头,笔尖停在 “捐赠” 二字上,“现在大家都在担心防疫,咱们捐口罩,既能帮到真正需要的人,也能让大家知道‘豪宇印刷’是有担当的,以后不管是印刷订单还是其他生意,大家都会愿意信任咱们。这是口碑,比赚钱更重要。”
下午两点,挂着 “民生物资运输” 标识的货车缓缓停在印刷厂门口。车厢打开,码得整整齐齐的口罩箱映入眼帘,每只箱子上都印着浅蓝色的防护标识,封箱胶带粘得严丝合缝。张嘉豪和王建军带着工人一起卸货,蓝色的布手套很快沾满灰尘,汗水顺着额角滑落,滴在仓库的水泥地上,晕开小小的湿痕。
“小张,这口罩质量真不错,比我之前见过的都厚实。” 负责卸货的老工人张师傅拿起一只拆开的口罩,对着光看了看,“咱们捐给医疗站点,他们肯定能用得上。”
“那是自然,不能捐次品。” 张嘉豪笑着接过口罩,仔细检查了边缘的缝线,“张师傅,你带两个人,把两万只口罩分装进小纸箱,每个箱子贴上个‘防护物资’的标签,等下咱们用自行车队送过去。”
仓库里顿时忙了起来。工人们分工合作,有的拆大箱,有的分装,有的用毛笔在小纸箱上写字。王建军找出之前印刷包装剩下的牛皮纸,裁成小块,让张嘉豪手写捐赠说明,每箱都放上一张。阳光透过仓库的小窗户照进来,落在堆积如山的口罩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无纺布气味。
傍晚时分,由五辆自行车组成的送货队出发了。每辆自行车后座都绑着两大箱口罩,车把上插着小小的红色旗帜,上面印着 “豪宇互助” 四个黑色宋体字。张嘉豪骑着一辆加重自行车走在最前面,王建军跟在后面,工人和 JY 小组的几个成员也主动加入进来,每个人都戴着一只口罩,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
乡镇的医疗站点分布在不同的村落,最远的一个要骑半个多小时。当他们把口罩送到第一个站点时,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惊喜不已,连忙拿出纸质收据,一笔一划地写下收到的数量,盖上站点的红色印章。“太感谢你们了,现在我们的口罩只够医护人员用两天,你们这真是雪中送炭!”
送完最后一批捐赠口罩,天色已经擦黑。回到印刷厂,张嘉豪立刻打开电脑,登录 “本地 JY 网.cn”,发布了口罩售卖的通知:“现有合格防护口罩出售,1 元 / 只,支持线上留言预订、线下店铺自提,量大可送货上门,助力大家做好防护。”
通知刚发出去,QQ 群里就炸开了锅。纯文字的聊天记录不断刷新,“我要 10 只”“能不能预留 20 只” 的留言此起彼伏。小灵通也开始不断收到短信,都是预订口罩的消息,张嘉豪让王建军用算盘记账,把每个预订人的姓名、数量、联系方式都记在账本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