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嘲帝后无子?看我生个连珠炮》第5章:独特见解,刮目相看
御花园的暮色渐渐浓稠,最后一缕夕阳的金辉掠过朱红宫墙,沉进远处的宫阙剪影里。萧景渊站在坤宁宫的宫门前,明黄色常服的衣角被晚风轻轻吹动,他的目光落在李燕儿身上——她依旧保持着端庄的站姿,月白色宫装在暮色中泛着柔和的光,眉眼间不见丝毫谄媚,只有恰到好处的从容。
“皇后今日所言所闻,颇有见地。”萧景渊忽然开口,声音里褪去了帝王的疏离,多了几分真切的认可,“改日若有闲暇,不妨到御书房来,朕那里倒有几本孤本诗集,其中收录了不少前朝隐士的佳作,或许合皇后的胃口。”
李燕儿心中猛地一凛,指尖下意识地攥了攥袖口的暗纹。御书房是帝王处理政务的核心之地,也是展现信任的象征,萧景渊主动邀约,意味着她的第一步铺垫已见成效。但她面上依旧不动声色,屈膝行礼时裙摆划出优雅的弧度:“能得皇上垂青,是臣妾的荣幸。臣妾定当准时前往,不敢辜负皇上的心意。”
看着萧景渊的明黄色身影在宫人的簇拥下消失在宫道尽头,李燕儿才缓缓直起身,后背已沁出一层薄汗。她转头对身后的春桃道:“备水,本宫要沐浴。”温热的水汽能洗去一身疲惫,更能让她冷静下来——今日的诗词与闲谈只是敲门砖,真正能让萧景渊彻底改观的“杀招”,还在三日后的御书房会面。
三日后清晨,李燕儿特意选了一身淡青色宫装,衣料上绣着几竿翠竹,既显清雅,又不失皇后的端庄。她提前半个时辰出发,沿着宫道缓步走向御书房,沿途的宫人见了她,都比往日多了几分恭敬——毕竟这几日宫里早已传开,皇后与皇上在御花园相谈甚欢,连太后宫里的太监都特意来坤宁宫打探过消息。
刚踏入御书房的门槛,一股浓郁的墨香与书卷气便扑面而来。房间宽敞明亮,正中摆着一张宽大的紫檀木书桌,上面堆满了奏折,萧景渊正埋首其中,握着朱笔的手悬在半空,眉头微蹙,显然是被某件政事绊住了心神。他身前的烛台上,蜡烛已燃了大半,烛泪凝结成蜿蜒的形状,可见他已在此处忙碌许久。
“臣妾参见皇上。”李燕儿的声音轻柔,却足以让萧景渊回过神来。
萧景渊抬眸,见是李燕儿,眼中先是闪过一丝讶异——他虽邀约了她,却没想到她会来得这么早,且衣着素雅,与后宫女子常见的华丽装扮截然不同。随即他放下朱笔,语气温和了许多:“皇后免礼,过来坐。”他指了指书桌旁的软榻,榻上还铺着一层厚厚的锦垫,显然是特意为她准备的。
李燕儿依言坐下,目光不经意间扫过案头的奏折,最上面一本的封皮上写着“江南水患急报”四个大字,墨迹还带着几分湿润。她心中一动,状似无意地问道:“皇上可是在为江南水患的事烦心?”
萧景渊的动作猛地一顿,握着茶杯的手微微收紧,眼中的讶异更浓:“皇后也知晓此事?”江南水患的急报是两日前才送到京城的,他只在朝堂上与大臣们商议过,尚未在后宫提及,连太后都还不知情。
“臣妾前几日在御花园散步时,听宫人闲聊提及江南近来雨水繁多,百姓日子不好过,便多问了几句。”李燕儿轻描淡写地揭过,既解释了消息来源,又不会让人觉得她刻意打探政事。她话锋一转,目光落在萧景渊疲惫的脸上,“看皇上的神色,想必是在为赈灾银两的调度犯难?”
萧景渊放下茶杯,长长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江南此次水患比往年更严重,据地方官奏报,至少需要百万两白银才能安置灾民、修复堤坝。可国库去年刚拨了银两用于西北边防,如今吃紧得很,一时之间难以凑齐。若是从其他州县挪用,又怕耽误了春耕,到时候百姓没了收成,又是一场祸事。”
这正是他连日来头疼的症结所在。朝堂上,大臣们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从国库中强行挪用,先解江南燃眉之急;另一派则认为应向富商募捐,可江南的富商多与朝中官员有牵连,上次募捐还是三年前,如今再开口,怕是会引发不满。
李燕儿沉默了片刻,手指轻轻摩挲着袖口的竹纹刺绣,忽然开口,语气带着一种与她“皇后”身份格格不入的冷静与理性:“皇上,您有没有想过,为何每次赈灾,都要朝廷拿出大笔银两?为何不能让灾民自己动手,以工代赈呢?”
“以工代赈?”萧景渊重复着这四个字,眼中满是疑惑,他从未听过这样的说法,“你的意思是……让灾民做工来换取救济?”
“正是。”李燕儿点了点头,将现代救灾的理念与古代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缓缓道来,“臣妾以为,朝廷不必拿出全部银两来发放救济粮,不如将其中的三成用于购买粮食和工具,然后组织灾民修建水利工程、修复道路桥梁。这样一来,灾民有了活计,每天能挣到足够的粮食和少量工钱,不至于坐吃山空,也不会因为长期等待救济而心生不满;而朝廷也能借机改善江南的基础设施——江南水系众多,若是能修建更多的堤坝和水渠,日后再遇到水患,损失也能减少许多。这比单纯的发放救济粮,岂不是更有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