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火静室位于器阁地下深处,由厚重的玄铁石混合禁灵岩铸成,隔绝内外。甫一进入,一股精纯而稳定的灼热气息便扑面而来,空气因高温而微微扭曲,静室中央的地面上,铭刻着一个复杂的聚火阵法,阵法中心有一个碗口大小的孔洞,隐隐透出下方地脉那令人心悸的赤红光芒。
杨华将身份玉简嵌入静室门口的凹槽,贡献点被扣除了一个让他肉疼的数字。石门缓缓闭合,将外界的一切喧嚣隔绝。他深吸一口气,盘膝坐在聚火阵旁,将状态调整至最佳。
首先,他取出了积攒已久的所有“宝贝”:那块仅剩一半的火铜精粹、几块蕴含庚金之气的玄铁残片、寒铁矿渣,以及最重要的——那几块已经缩小了近半的星纹陨铁碎屑。
他打算先尝试提纯这些普通材料。按照《基础炼器纲要》所述,他手捏控火诀,小心翼翼地引动一丝地火。只见聚火阵光芒微亮,一道凝练如赤色玉带的火焰自孔洞中升起,温和而稳定。
杨华将火铜精粹投入火焰中。在地火那精纯而强大的热量下,火铜精粹迅速变得通红,其中的杂质开始被煅烧、气化。杨华全神贯注,皇极真气探出,并非强行干预,而是细致感知着材料在火焰中的每一点变化,引导着地火更精准地灼烧杂质区域,同时保护精华部分不被过度炼化。
这个过程对他真气和心神的消耗极大,但效果显着。不过一炷香的时间,那块火铜精粹便缩小了一圈,颜色却更加纯粹赤红,散发出的火属性能量波动提升了近三成!
“不愧是地火静室!”杨华心中暗赞。若在外界,仅凭他自身真气,想要达到同样效果,恐怕需要数日苦功。
他依法炮制,将其余几种材料也逐一提纯。庚金玄铁变得更加锋锐沉凝,寒铁矿渣的冰寒之意也纯粹了不少。这些提纯后的材料,虽然依旧无法与星纹陨铁相比,但用于温养轩辕剑,效果定然更好。
做完这一切,他调息了半个时辰,将状态恢复至巅峰。接下来,才是此次闭关的重头戏——改进“空鸣共鸣铃”!
他取出那个残破的铃铛和工具。之前的“空鸣共鸣铃”只是一个粗糙的共振腔,仅仅放大了星辰律动。而现在,他想要尝试将那一丝领悟的、最基础的星辰轨迹,铭刻上去!
这绝非易事。他没有任何铭刻阵法的经验,更没有专门的刻刀和灵墨。他所能依靠的,只有皇极真气那中正平和、却又无比凝聚的特性,以及那一丝对星辰轨迹的模糊理解。
他屏息凝神,将神魂之力高度集中,回忆着那冰冷、悠长、带着某种玄奥韵律的轨迹片段。然后,他伸出食指,皇极真气高度凝聚于指尖,泛起淡淡的金色微光,如同最精细的刻笔,缓缓点向空鸣铜铃铛的内壁。
“嗤……”
指尖与铜壁接触,发出细微的声响。皇极真气与空鸣铜材质产生奇异的交融,杨华小心翼翼地控制着真气的输出、角度和走向,试图将那脑海中的轨迹“复刻”出来。
第一次尝试,失败。真气轨迹歪斜,未能与空鸣铜本身特性产生共鸣,反而引起了一阵杂乱的震颤,差点让铃铛结构失衡。
杨华没有气馁,闭目调息,再次回忆、感悟,然后继续尝试。
第二次,第三次……第十次……
在地火静室这完全不受打扰的环境下,他的心神空前专注。失败,总结,调整,再尝试。他对皇极真气的掌控力在这种极限压榨下飞速提升,对那一丝星辰轨迹的理解也愈发深刻。
他逐渐意识到,这轨迹并非死板的线条,而是一种“势”,一种能量的流动规则。铭刻的关键,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在于能否将那种“势”融入空鸣铜的振频本质之中。
不知过了多久,当他进行到第三十七次尝试时,指尖的皇极真气以一种玄妙的韵律划过铜壁,一道极其细微、却流畅自然、隐隐与周围空间产生某种呼应的淡金色纹路,悄然成型!
就在纹路成型的刹那,整个空鸣铜铃铛轻轻一震,发出了一声清越悠扬、与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的鸣响!那声音仿佛来自亘古星空,带着一丝神秘而浩瀚的意味。
成功了!
杨华心中一喜,但立刻稳住心神。他感知到,这道初成的“星轨”纹路还极其微弱和不稳定,需要巩固和加强。
他再接再厉,忍受着神魂和真气的巨大消耗,沿着那初成的轨迹,一遍又一遍地以皇极真气进行“温养”和“加固”,如同匠人打磨玉器,使其逐渐与空鸣铜铃铛融为一体。
当地火静室三天的使用时间即将结束时,杨华脸色苍白如纸,眼窝深陷,神魂消耗过度,但他手中那个原本残破的铃铛,却已然焕然一新!
铃铛依旧是暗铜色,但内壁上,多了一道蜿蜒流转、散发着淡淡金色星辉的玄奥纹路。虽然只是完整星辰轨迹中微不足道的一小段,却赋予了这铃铛一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古朴、神秘,仿佛与冥冥中的星辰有了某种微弱的联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