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对方如此专业而直白地解剖困境,还是让叶帆的心猛地沉入谷底。银行的风控体系,果然如同精密的钢铁堡垒,冰冷无情。
“我知道目前的条件看起来…很不理想,”叶帆迎着她的目光,没有丝毫闪躲,语气诚恳而坚定,带着破釜沉舟的坦率,像在陈述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所以我才迫切需要这笔贷款进行升级改造。这就是我唯一的破局点,活路。”他拿出那份手写的改造计划书,纸张边缘因为反复翻阅已经卷曲毛糙得像被狗啃过,上面还沾着一点昨夜留下的、不易察觉的油污。“我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和成本收益测算。位置、目标客群(职校学生、附近打工族)、设备升级后的定价策略、基于同区域成功改造案例的上座率预估…所有支撑数据都写在里面了。”他将这份承载着身家性命的计划书,郑重地放在苏晚晴面前光滑如镜的桌面上,如同献上最后的筹码。“改造完成后,我有绝对的信心实现稳定、正向的现金流。这不是赌博,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翻身仗。”
苏晚晴接过计划书。起初,她的目光是例行公事的、带着职业性怀疑的审视。但当她的视线落在那些手绘的、简易却逻辑异常清晰严谨的成本收益曲线图(X轴时间,Y轴利润)、清晰列明的配件具体型号和采购渠道(甚至精确到虬江路哪个摊位、老板姓什么)、预估的电费增幅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以及基于伪装顾客连续三天蹲点统计的上座率数据支撑时,眼中终于掠过一丝真正的、难以掩饰的惊讶。这份计划书透出的务实性、逻辑性、对细节的变态把控,以及某种近乎直觉般的商业敏锐度,远超一个普通网吧小老板的水平,甚至比许多她接触过的、拿着MBA文凭的小企业主更显专业和老辣。
【目标:苏晚晴。情绪波动分析:专业审视→深度惊讶→显着兴趣↑↑(计划书逻辑触发强烈认可)。潜在关联记忆碎片激活中…】
“净资产仍是负81万,但这份计划书…”苏晚晴抬起头,目光中的审视冰层悄然融化了一丝,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探究和重新评估,“叶先生是学…财务或者工商管理的?这份东西…很专业。”她忍不住问了一句,语气里带着一丝好奇。
“不是,”叶帆摇摇头,露出一丝带着苦涩和自嘲的复杂笑容,“以前…瞎混,走了不少歪路,吃过大亏。”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种经历过大起大落、看透虚妄的沉重感,“吃过盲目扩张、乱用高杠杆的亏,差点粉身碎骨。所以现在,比谁都清楚现金流和脚踏实地有多重要。这次,我只想用最硬的砖,一块一块,把地基垒实了。”这番话半真半假。前世的惨痛教训是真的,那份被逼出来的沉稳和近乎偏执的计划性,也是真的。
苏晚晴静静地看着他。午后的阳光透过银行高大的落地玻璃窗斜射进来,在她长长的睫毛上投下小片扇形的阴影,也柔和了她过于职业化的轮廓。眼前的年轻人,穿着普通甚至有些寒酸,眉宇间带着明显的疲惫和巨大压力留下的刻痕,但那双眼睛深处燃烧的光芒,却异常执着和清醒,甚至带着一种…伤痕累累后的坚韧。那份计划书里透出的细致和那种难以言喻的“直觉”,让她这个见惯了各种模板化贷款申请的老信贷员,都感到一种久违的、被击中的触动。
一个极其模糊的、属于遥远少年时代的剪影,似乎在这一刻悄然浮现在记忆的迷雾角落。很多年前,在弄堂口,似乎总有个沉默寡言、眼神带着点与年龄不符的倔强和疏离的瘦高少年匆匆走过…印象早已褪色,但那种孤狼般的感觉…
“这样吧,叶先生,”苏晚晴合上那份沉甸甸的计划书,做出了一个超出常规的决定,声音比刚才明显柔和了一丝,带着一种专业人士对“潜力股”的惜才之意,“您的情况确实比较…特殊。按照我行现行的标准化信贷政策,您目前的条件,很难直接获批传统的信用贷款。”她看到叶帆眼神深处那一闪而过的黯淡,话锋随即一转,带着破例的意味,“但是,这份改造计划书展现出的可行性和您的思路,非常有价值,是强有力的加分项。”她抽出一张空白的A4纸,用娟秀而清晰、如同印刷体般的字迹,飞快地列出需要补充的材料清单,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果断的沙沙声。
“‘小微助力贷’,”她一边写一边解释,语气恢复了专业性的严肃,但语速放缓了些,“这是总行去年新推的产品线,专门针对像您这样有清晰发展思路、有切实可行计划,但暂时遇到困难、缺乏传统抵押物的小微企业主。利率比基准上浮10%左右,相对优惠。但是,”她抬起头,目光直视叶帆,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审批流程会更严格,对材料的完备性和逻辑严谨性要求极高。您需要提供一份覆盖未来12个月的、经得起反复推敲的详细现金流预测模型,同时,”她加重了语气,“需要签署协议,以改造后网吧的预期收益权作为补充质押。另外,”她的目光锐利如刀,“任何贷款都是契约,更是责任。您必须保证这笔资金完全、严格、毫无保留地用于计划书中所列的设备升级改造,专款专用。我们会进行严格的贷后追踪检查,这一点,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