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辅助部队:工部工匠随队行动,携带修补铠甲的工具与备用弩箭、石弹,在作战间隙快速补充物资;梁军(段凝所部)绕至敌军后方三里处隐蔽,不主动出击,仅在唐军败退时出动,破坏其退路桥梁、堵塞通道,为我方追击争取时间。
5. 作战节奏:每日作战时间控制在四个时辰(上午两个时辰,下午两个时辰),每半个时辰轮换一次前线部队,保证士兵体力;每日结束作战后,全军后撤三里扎营,避免夜间遭敌军偷袭;通过汴水每日运输新鲜粮草与物资,确保士兵每日能进食两餐肉、一餐粥,保持体力与士气。】
一幅幅战术示意图在徐天脑海中清晰闪过:重甲步兵如铜墙铁壁般挡在前方,盾墙之上,矛尖如林,唐军骑兵冲锋而来,却被拒马阻拦,随即陷入箭雨与石弹的覆盖之中;轻骑兵如游龙般在敌军侧翼穿梭,弩箭射出后便策马远去,留下倒地的战马与惊慌的骑兵;重骑兵则如铁塔般守在两翼,将试图绕后的唐军骑兵一次次逼回正面……这画面并非空想,而是系统基于数据推演得出的最优场景,每一个兵种的配合、每一个战术动作的时机,都经过了精确计算。
“需要多久才能达到‘人马疲敝’的效果?在此期间,若李存勖改变战术,如分兵迂回或全力强攻,该如何应对?”徐天仍有疑虑,进一步追问。
【预估消耗周期:3-5天。前两日为战术适应期,敌军锐气仍盛,我方伤亡可能略高;第三日起,敌军战马体力衰减明显,骑兵冲锋频率降低,我方优势开始显现;第五日时,敌军骑兵战斗力预计衰减至初始状态的30%,步兵士气低落,此时全力出击,胜率可达85%以上。
应急方案:若敌军分兵迂回,则调轻骑兵主力拦截,同时让炮车转向,打击迂回部队;若敌军全力强攻,则收缩阵型,增加弩兵与炮车的射击密度,重甲步兵死守阵线,待敌军冲锋力度减弱后,再派重骑兵反击。】
徐天彻底放下心来,手指在舆图上轻轻一点,目光落在汴梁城外那片广阔的平原上——那里,将是“钝刀磨敌”战术的最佳舞台。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锦袍,朗声道:“来人!传令:亲军都指挥使杜仲、行军参谋张文、赵瑾、工部尚书王神机、征梁招讨使李莽、梁军统帅段凝,即刻来中军帐议事!”
帐外亲兵高声应诺,马蹄声很快从大营中响起,朝着各将领的营帐奔去。
不过一炷香的时间,六位将领便先后步入中军帐。
杜仲身着玄铁重甲,腰悬长刀,面容刚毅,刚从侧翼巡逻回来,甲胄上还沾着些许尘土;张文手持折扇,一身青衫,虽为文臣,却有着丰富的战场参谋经验;赵瑾擅长后勤调度与阵法排布;王神机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手中总是拿着一把小锤,随时准备修改器械设计;李莽是徐天亲军出身;段凝则穿着一身略显陈旧的梁军铠甲,神色间带着几分谨慎。
众人走进帐中,见徐天面色平静,案上舆图仍摊开着,便知是要商议明日决战之事,个个面色凝重,躬身行礼后,整齐地站在帐下。
徐天环视众将,缓缓开口:“今日一战,诸位都与唐军交过手,说说看,李存勖的实力如何?不必避讳,直言即可。”
杜仲率先上前一步,声如洪钟:“回大王,伪唐骑兵确实精锐!‘鸦儿军’的战马爆发力极强,冲锋时能撞开我方的临时拒马,若不是我军重甲坚固,前排士兵恐怕难以支撑。不过,他们的骑兵冲锋后,需要片刻休整才能再次发起进攻,这是个破绽。”
李莽紧随其后,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唐军步兵稍弱,今日与我部重甲步兵交锋时,他们的刀剑砍在我方铁甲上,大多只能留下一道白痕,而我方长矛却能轻易刺穿他们的皮甲。只是唐军步兵作战勇猛,即便伤亡惨重,也很少有后退之人,士气确实可畏。”
王神机捋了捋胡须,眼中带着几分自得:“我军的弩车与炮车今日立了大功!弩箭射穿了三名唐军骑兵的铠甲,石弹砸在敌军阵中,一次就砸死了十几人,吓得唐军骑兵不敢轻易集结。只是今日炮车数量不足,若明日能再调二十辆过来,杀伤力还能再增三成。”
段凝犹豫了一下,还是上前说道:“大王,臣曾与李存勖交手过三次,此人用兵狡诈,今日之战,他只派出了三成骑兵与四成步兵,恐怕未尽全力。依臣之见,他明日或许会用奇兵偷袭我军粮道,或是亲自率军冲击中军,试图擒贼擒王。”
徐天听完,缓缓点头:“诸位所见甚是,句句都说到了要害。李存勖的骑兵是利刃,步兵是坚盾,而他本人更是擅长险中求胜的猛将。若明日我们继续正面决战,即便能胜,吴军也要折损过半,这不符合我们‘以最小代价取天下’的初衷。”
众将闻言,皆面露思索之色。
张文上前一步,拱手问道:“大王的意思是,我们要改变战术?不知大王有何良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