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环视众臣,开始条分缕析,阐述伐蜀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他的论据,既有司卫监密探源源不断送回的确切情报作为支撑,也隐含了他脑海中那“寰宇星图”所揭示的历史必然,只是后者,是他永远无法与任何人言说的秘密。
“蜀主王衍,荒淫昏聩,堪称古今罕有!”徐天的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鄙夷,“自登基以来,不恤政事,将朝政尽数委于宦官宋光嗣、王承休等奸佞之徒!其母徐贤妃,尊为顺圣太后,及其妹徐淑妃,尊为翊圣太妃,更是牝鸡司晨,勾结阉宦,卖官鬻爵,把持朝纲!蜀国朝堂,已是乌烟瘴气,忠良退避,小人当道,形成‘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的畸形局面,纲常沦丧,法纪崩坏!”
兵部尚书赵瑾立刻出列补充,他手中甚至拿着几份司卫监刚送来的密报:“陛下明鉴万里!据确切情报,蜀国边防要隘,如剑门、葭萌关等地,守将多是通过贿赂徐氏姐妹或宦官而得位,庸碌无能,只知克扣军饷,盘剥士卒。蜀军久无战事,缺乏操练,装备陈旧,士气低迷。尤其是汉中地区,号称陪都,然守军粮草短缺,器械不足,军心涣散,形同虚设!其战斗力,远非我百战精锐之敌手!”
徐天微微颔首,赵瑾的情报与他所知的历史细节不谋而合。他继续道,语气愈发沉痛:“然其贪官污吏,却依旧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王衍耗费巨资,广修宫苑,尤以那宣华苑为最,极尽土木之华,搜刮民脂民膏以充其中!其宫内嫔妃、宦官,竞相奢靡,一宴之费,可抵寻常百姓千家之产!而蜀中百姓,却要承受日益沉重的赋税徭役,加之贪官污吏层层盘剥,早已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蜀地,外表看似繁华锦绣,实则是坐在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上!内部矛盾之尖锐,已达沸点!”
他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寰宇星图”提示的信息历史上,后唐军队伐蜀,势如破竹,沿途蜀军因“久无粮草、军心涣散”,大多望风而降,几乎未遇像样抵抗。从出兵到前蜀灭亡,不过短短七十余日。这种洞察,让他对伐蜀之役的成功,拥有了超越这个时代所有人的信心。
“故此,”徐天最终做出论断,声音铿锵,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此刻之蜀国,实乃外强中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如同一只膘肥体壮却病骨支离的麋鹿,只需轻轻一推,便会轰然倒地!我大吴若以雷霆万钧之势出击,必能摧枯拉朽,以极小的代价,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天府之国、财富重地,纳入我大吴版图!得其庞大财富以充实国库,安其数百万百姓以稳固根基,使我大吴国力跃升,真正奠定一统天下之雄厚基础!”
他描绘的前景令人心潮澎湃,但殿内众人皆是历经风雨的栋梁之材,深知“伐国”二字背后意味着何等巨大的风险与复杂的运作。
张谏沉吟片刻,出列奏道:“陛下圣断,高瞻远瞩,蜀国确已显露亡国之兆。然,蜀道艰难,山川险阻,自古易守难攻。伐蜀之事,关乎国运,仍需慎之又慎。统帅人选,需德才兼备,熟知蜀地情势,能深刻领会陛下速战速决之战略意图;进军路线,需反复推敲,避实击虚;后勤粮秣,需保障万全,蜀道转运,尤为不易,需提前设立粮台,遴选得力干员负责;攻克之后,如何迅速安抚地方,稳定秩序,恢复民生,选拔良吏,更是关乎能否真正将蜀地消化吸收之关键。此间种种,皆需详加谋划,力求万全。”
高郁也立刻接口,这是他户部尚书的职责所在,他必须确保皇帝清楚其中的代价与保障:“陛下决心已定,臣等自当竭力效命。然大军一动,耗费巨万。户部需即刻精确核算伐蜀大军开拔之资、战时每日消耗、以及战后初期安抚地方、赈济灾民、恢复生产、官吏俸禄等所需之钱粮。蜀道崎岖,转运艰难,损耗必巨。需提前规划数条转运路线,在关键节点如凤翔、金州等地设立大型中转粮台,储备充足粮草军械,并选派精明强干、清廉无私之官员负责押运调度,严防贪墨与损耗。此乃大战之根基,绝不容有失!”
徐天对此深以为然,他看向杜仲和周本:“二位将军,以为如何?若抽调部分精锐西向伐蜀,北疆及东部防线,可能确保无虞?”
杜仲抱拳,声音沉稳如山岳:“陛下放心。北疆有靖边侯李莽坐镇,燕云新军经数月整训,已初具战力,依托坚固城防与犀利火器,采取守势,足以应对契丹可能之骚扰。伪唐方向,其内部混乱,更无力主动出击。从中线及后方抽调五到八万精锐,交由得力统帅,用于伐蜀,于整体防御并无大碍。只是这伐蜀主帅人选,至关重要,不仅需精通山地作战,熟知蜀地山川地理、气候民情,更需意志坚定,能果断抓住战机,避免顿兵于坚城险关之下,切实执行陛下速战速决之方略。”
周本亦道:“杜将军所言极是。水师亦可沿长江水路西进,一方面运输部分兵员粮草,另一方面可袭扰蜀国沿江城镇,牵制其兵力,与陆路大军形成水陆夹击之势,使其首尾难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