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星瑶设计的“星火幼苗”标识被全家一致通过,带来了短暂的欢欣与鼓舞。小姨的正式回归,更是为这个初生的农注入了强劲的动力。然而,田园牧歌的画卷尚未完全展开,现实的难题便如同田埂间顽固的杂草,悄然探出头来。
星火农园的第一场战役——翡翠玉黄瓜的育苗工作,在试验田深翻晒土几天后,正式拉开了序幕。
外公对此极为重视,亲自选种。他搬出一个有些年头的樟木箱子,从层层包裹的油纸里,取出一小包颗粒饱满、颜色深褐的种子。这些种子与他平日购买的现代杂交种截然不同,更小,形状也略有些不规则,却仿佛沉淀着岁月的力量。
“这就是‘翡翠玉’的老种子,”外公的语气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庄重,“存了十几年了,也不知道还有几分活力。”
按照外公的传统方法,我们进行了浸种催芽。他用不烫手的温水浸泡种子,说是为了唤醒沉睡的生命。整个过程充满了经验的玄妙——“水温靠手感觉”,“浸泡时间看天色和种子状态”。
顾青舟在一旁安静地看着,没有贸然插话,但在我询问的目光投向他时,他低声解释道:“传统浸种是为了软化种皮,促进萌发。理论上,有更精准的恒温控制和消毒环节,可以显着提高发芽率和整齐度,减少病害风险。”
我明白了他的意思。传统经验有效,但依赖模糊的感觉和运气;现代科技则追求精确、可控和高效。这其中的平衡点,需要我们去摸索。
催芽后的种子被小心翼翼地播撒在精心准备的苗床上。外公覆上一层薄薄的、细筛过的营养土,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呵护婴儿。他坚持用老法子,在苗床上方搭起低矮的竹架,覆盖上透光的白色薄膜,营造一个保温保湿的小环境。
“苗好一半收,”外公直起腰,看着这片被寄予厚望的苗床,眼神深邃,“这第一步,千万不能出差错。”
顾青舟则在苗床的四个角落和中心,额外布置了微型温湿度传感器,数据线如同纤细的神经,连接到他的数据采集器上。“苗期对环境变化最敏感,实时监测能帮助我们及时应对。”他解释道。
接下来的几天,试验田成了全家关注的焦点。我每天都要去看无数次,外公更是早晚必定巡视,时而蹲下身子,用手探探薄膜下的温度和湿度,时而眯着眼观察土壤表面的变化。
顾青舟的数据平台成了我的另一个“眼睛”。平板电脑上,苗床的土壤温度、湿度、空气温湿度曲线清晰地波动着。最初两天,一切看起来都很平稳。
然而,第三天下午,顾青舟拿着平板找到了正在帮外婆整理酱菜工坊的我,眉头微蹙。
“星澜,你看这里。”他指着温度曲线,“从中午开始,苗床内部的温度上升速度比环境温度快,而且峰值超过了黄瓜幼苗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薄膜保温效果好,但在日照强的时候,容易造成内部温度过高,形成‘蒸苗’。”
我心里一紧:“‘蒸苗’?严重吗?”
“如果持续时间长,刚萌发的嫩芽会被烫伤或闷死。”他的语气很严肃。
我们立刻赶到试验田。外公也正好过来,他不用看数据,只是用手在薄膜下探了探,又看了看西斜却依旧有些毒辣的日头,脸色就沉了下来。
“日头太毒,里面闷坏了!”外公当机立断,和我一起动手,小心翼翼地将薄膜掀开一部分通风降温。
看着外公凝重的表情和顾青舟屏幕上那根刺眼的红色高温曲线,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农业并非只有诗意的播种与收获,更多的是这种与自然因素搏斗的精细管理。一个疏忽,就可能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温度危机暂时解除,但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
几天过去,按照正常时间,苗床里应该已经冒出星星点点的绿意。可我们看到的,却只是零星几棵瘦弱的嫩芽,稀稀拉拉,黄绿黄绿的,毫无生机可言。大部分种子,似乎仍在土壤里沉睡,了无音讯。
发芽率,远低于预期。
“怎么会这样……”我蹲在苗床边,看着那寥寥无几的幼苗,心沉了下去。这些脆弱的绿色,仿佛随时会被褐色的土壤吞噬。
外公蹲在我旁边,久久沉默。他拔起一棵弱苗,看了看它纤细的、几乎透明的根系,又捻起一点土壤在指尖搓磨,眉头紧锁。
“是老种子的活力不够了?”我声音干涩地问。
“有可能。”外公叹了口气,“存放年头久了,生命力是会衰减。也可能是这几天温差大,地气还没完全暖过来……”
他的解释带着经验性的推断,但显然,对于具体原因和解决方法,他也在摸索。
顾青舟采集了苗床不同位置的土壤样本,又测量了那几棵弱苗的各项指标。
“初步看,发芽不齐和弱苗现象,可能是多重因素导致的。”晚上,我们在堂屋对着他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一是种子活力问题,老种子未经现代技术处理,发芽势本身可能偏弱。二是苗床微环境控制不够精准,虽然我们避免了高温,但夜间的低温可能也对萌发造成了影响。三是土壤基质可能存在我们尚未检测到的微量障碍因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