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东头那五十亩连片土地的承包合同,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于村委会办公室里正式签署完毕。当我在那份盖着红色公章的合同上签下“沈星澜”三个字时,握着笔的手指微微有些颤抖。这薄薄的几页纸,承载的却是星火农园未来发展的坚实根基。
“好了,星澜丫头,”老村长笑呵呵地将一份合同副本递给我,“这地,以后就交给你们年轻人折腾了!好好干,给咱们村争光!”
“谢谢村长!我们一定努力!”我郑重地接过合同,心中豪情与责任交织。
土地到手,如同将军拿到了作战地图,接下来的排兵布阵便紧锣密鼓地展开。被录用的几位乡亲——王婶、李叔、赵家阿婆等,第二天就扛着农具,精神抖擞地来到了这片属于星火农园的新战场。
外公作为总指挥,戴着草帽,拿着重新规划好的图纸,站在田埂上,声音洪亮地分派任务:“李老三,你带两个人,负责把这边的排水沟再清一遍!王婶,你们几个女将,手脚麻利,先去把那边地里的杂草清理干净,注意别伤了土!……”
乡亲们应和着,迅速散开,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劳动中。锄头起落,汗水滴入泥土,空气中弥漫着新翻土壤的腥香和劳作的蓬勃气息。
“能在自家门口干活,真好!”王婶一边利索地拔着草,一边和旁边的赵阿婆唠嗑,“你看这日头,晒是晒点,但心里舒坦!晚上回家就能吃上热乎饭,还能看着孙子。”
“可不是嘛!”赵阿婆擦把汗,“星澜这丫头仁义,工钱给得及时,还不拖欠。咱们可得把地伺候好了,不能辜负了人家!”
听着这些朴实的话语,看着眼前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和辛勤劳作的乡邻,我深深感到,将招聘机会优先留给村民的决定是正确的。这不仅仅是雇佣关系,更是一种情感的维系和乡村共同体的重建。
然而,规模的急剧扩张,意味着资金如同开闸的洪水,迅速消耗。土地租金、村民工资、种子、肥料、 大棚设施……每一项都是不小的开支。之前直播和小程序销售的利润,以及家里的积蓄,在支付了首期租金和部分物料后,已然见底。
现实的财务压力,让我不得不将那个深藏心底的计划提上日程。
我找了个借口去省城“考察市场”和“联系设备”,独自一人前往。在一个事先联系好的、信誉良好的中药材收购商那里,我小心翼翼地拿出了用红布包裹着的那株来自灵泉空间的人参。
当红布揭开,那株形态优美、芦碗密布、须根清晰、散发着浓郁参香的人参呈现在对方面前时,那位见多识广的老药师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戴上白手套,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了许久。
“这……品相极佳,灵气内蕴,是罕见的野生老山参!”老药师语气激动,“小姑娘,你这参……来历?”
“家传的。”我早已准备好说辞,面色平静,“家里遇到些困难,不得已才出手。”
经过一番谨慎的鉴定和讨价还价,这株人参最终以一个远超我预期的价格成交。当那张沉甸甸的银行卡落入手中时,我心中五味杂陈,既有解决燃眉之急的轻松,也有动用“底蕴”的不舍与一丝隐秘的不安。但为了星火农园的未来,这一步,必须走。
资金到位,如同给即将耗尽的引擎加满了燃油。我们立刻着手推进公司注册事宜。在顾青舟和他那位做文创的朋友林涵的引荐下,我们咨询了专业的代理记账公司,准备材料,确定公司名称——“星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经营范围、股权结构(我占大头,小姨和顾青舟以技术和资源入股占小部分)等都初步确定下来。整个过程繁琐却让人兴奋,这意味着我们正在告别“小打小闹”的家庭作坊模式,向着规范化、企业化的道路稳步迈进。
与此同时,那片新承包的五十亩土地的初步整理工作也已接近尾声。在一个傍晚,我和顾青舟漫步在这片刚刚被乡亲们辛勤整理出来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广阔土地上。
夕阳将天际染成瑰丽的橘红色,远处的青山如黛。
“星澜,你看那边,”顾青舟指着土地边缘与山脚接壤的一片缓坡林地,“我做过初步勘察,那片山坡的土质其实尚可,只是缺乏有效管理和改良,如果能够承包下来,无论是发展林下养殖,还是种植一些特色果树,潜力都很大。”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心中一动。包山?这个念头一旦升起,就如同野草般滋长。拥有自己的山林,意味着更完整的生态循环,更丰富的产品可能性,也意味着星火农园的根基将扎得更深。
“可以考虑。”我点点头,目光灼灼,“等公司注册完成,资金再充裕一些,我们就去和村里谈承包山林的事情。”
夜色渐浓,我独自一人来到了那片刚刚平整好、尚未播种的五十亩土地中央。四周寂静,只有风吹过田野的簌簌声。我闭上眼,精神力悄然沉入灵泉空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