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农园五十亩基地的建设如火如荼,网络上的热度也渐渐沉淀为一种稳定的关注和良好的口碑。就在我们按部就班地推进生产计划时,两件接踵而至的事情,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两颗石子,激荡起层层涟漪,推动着我们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进发。
第一件事,是省农科院的专家考察团如期而至。
三辆挂着省城牌照的越野车驶入沈家坳,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以副院长、土壤与植物营养学专家陈教授为首的五六人团队,下车后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就在顾青舟和我的陪同下,扎进了那片刚刚完成播种、滴灌系统正在试运行的五十亩基地。
专家就是专家,他们的关注点极为精准和深入。
陈教授蹲在田埂上,不像外公那样凭手感,而是用随身携带的便携式仪器测量着土壤的多项指标,又仔细观察了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长势。“土质疏松,团粒结构良好,墒情均匀,”他对着身旁的记录员说道,然后抬头看向顾青舟,“小顾,你们提供的初期土壤数据和现在的情况对比,改良速度很快,用了什么特殊的方法?”
顾青舟推了推眼镜,谨慎地回答:“陈教授,我们主要采用了深度翻耕、施用大量腐熟有机肥,并结合了微生物菌剂改良。具体的方案和数据,都在之前的报告里。”他没有提及我那“特制”底肥的核心秘密,这是我们必须守护的底线。
另一位专攻植物生理学的女教授则对“翡翠玉”黄瓜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她仔细询问了品种来源、栽培过程中的水肥管理细节,并取样了部分幼苗叶片。
“口感风味如此独特的品种,其内在的代谢物组成一定有其特殊性。”她对我说道,“沈总,如果后续合作深入,我们希望能对‘翡翠玉’进行更全面的代谢组学分析,探寻其风味与营养品质形成的内在机制。”
“这正是我们期待的。”我诚恳地回应,“我们相信科技的力量,也希望能与农科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让我们的产品不仅好吃,更能知其所以然。”
考察持续了大半天,专家们看得仔细,问得专业。中午,外婆和小姨拿出了看家本领,用基地里最新鲜的蔬菜和“外婆秘藏”的酱菜,做了一桌地道的农家菜招待他们。
当那盘清脆爽口、风味绝佳的酱黄瓜被端上桌时,一位一直话不多的老专家——专注于传统食品加工的刘研究员,眼睛顿时亮了。他细细品尝之后,忍不住赞叹:“好!这酱菜做得地道!咸甜适中,酱香醇厚,关键是这黄瓜本身的底子太好了,脆嫩无渣,回味甘甜。这种品质的原料,才能做出顶级的酱菜!”
外婆听到专家的肯定,笑得合不拢嘴。
考察结束前,陈教授代表农科院做了初步反馈:“星火农园在初创阶段就能建立起如此规范的生产体系和数据监测机制,难能可贵。你们产品的品质,无论是蔬菜还是酱菜,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原则上同意将这里作为院外的合作观察点和研究生实践基地,后续会派专人对接,共同申报一些针对性的研究课题。希望你们能继续保持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为优质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一个可借鉴的范本。”
送走专家团,我们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随即被巨大的喜悦包围。得到省级权威科研机构的认可,并建立起初步的合作关系,这无疑是为星火农园的发展装上了科技的引擎,其意义远超任何一次网络热搜。
然而,惊喜还远未结束。
就在专家团离开的第二天,一辆黑色的轿车停在了我家院门口。车上下来一位身着得体西装、气质精干的中年男子,他自我介绍是县城最高端酒店之一——“竹栖”酒店的采购总监,姓周。
“沈总,冒昧来访。”周总监递上名片,开门见山,“我们酒店一直致力于为客人提供最顶级的食材体验。近期,我们主厨偶然品尝到了贵园的‘外婆秘藏’酱黄瓜,惊为天人。他认为,这种兼具传统风味与顶级口感的酱菜,完全有潜力成为我们酒店客房迷你吧的特色赠品,甚至是中餐厅的招牌开胃小菜。所以,我这次来,是希望与贵园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而且是独家供货。”
县城高端酒店“竹栖”直奔外婆的酱菜而来! 这个消息让外婆本人都愣住了。
小姨反应最快,立刻热情地招呼周总监参观正在扩建中的“酱菜工坊”,并介绍了外婆的手艺和我们对原料的苛刻要求。
周总监看得频频点头:“我们要的就是这种‘匠心’和‘地道’。价格方面好商量,但品质必须稳定,供应必须及时。首批订单,我们希望每周能提供一百罐。”
每周一百罐!这对于目前尚处于小批量手工生产阶段的“外婆秘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绝佳的机遇。这意味着酱菜系列将真正走向商业化、规模化,成为星火农园另一个稳定的利润增长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