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1 章 “卢浮宫展的‘筹备会议’
第一节:会议室的晨光与主题定调
周一上午九点,“浅沉” 总部的顶层会议室被晨光染成暖金色。长条会议桌铺着深灰色丝绒桌布,中央摆放着三排样品 —— 左侧是太奶奶传下来的花丝镶嵌手镯(泛着百年包浆),中间是李大师刚染好的秋香绿鹅毛(装在白瓷盘里),右侧是 18 岁学徒小周的花丝同心结半成品(金线还缠着工具)。参会人员陆续落座:李大师(点翠)、王大师(花丝镶嵌)、张大师(玉雕)、技术总监陈默(前赵氏技术总监,现负责文物运输)、年轻设计师团队(5 人),还有远程连线的卢浮宫展策展人皮埃尔。
林浅穿着米白色西装套裙,手里拿着烫金的卢浮宫邀请函,站在投影幕前。幕布上正显示着 “东方非遗?世界表达” 的主题字样,下方是一行小字:“10 件作品,3 大系列,1 种中国非遗的当代生命力”。
“感谢各位抽时间参加这次筹备会,” 林浅的声音清晰而坚定,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展会筹备 —— 我们要带着中国非遗走进卢浮宫,不是‘陈列古董’,而是‘展示活态’;不是‘单一技艺’,而是‘融合创新’。皮埃尔总监远程参会,也想听听我们对‘东方非遗’的理解,先请他说两句。”
投影幕上切换出皮埃尔的视频画面,他身后是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模型:“各位好!我想强调的是,卢浮宫的观众期待看到‘有故事的非遗’—— 不是冷冰冰的珠宝,而是能体现‘中国人如何守护与创新传统’的作品。比如林总婚礼上的环保点翠,用鹅毛替代翠鸟羽毛,这就是‘故事’;孩子们的彩纸珠宝,这也是‘故事’。希望 10 件作品能串联起‘过去 — 现在 — 未来’的脉络,让世界看懂中国非遗的生命力。”
皮埃尔说完,王大师率先开口,手里摩挲着太奶奶的花丝手镯:“我支持‘故事线’的思路。咱们老祖宗的技艺,从来不是孤立的 —— 点翠要配花丝底座,玉雕要镶珐琅边框。这次 10 件作品,得让技艺‘说话’,更让背后的人‘说话’。比如这只手镯,太奶奶当年在战乱中用它换过粮食,后来又传给陆家,这故事比手镯本身还珍贵。”
林浅点头,在白板上写下 “3 大系列”:“我和陆沉初步构想,10 件作品分‘传承’‘创新’‘新生’三个系列 —— 传承系列(3 件):聚焦百年技艺的‘根’,用大师级作品展现非遗的厚重;创新系列(4 件):做‘老技艺的新表达’,比如环保点翠 + 现代设计,玉雕 + 珐琅的跨界;新生系列(3 件):推年轻传承人与孩子的作品,体现非遗的未来。大家觉得这个框架可行吗?”
“可行!” 李大师举起手,指了指白瓷盘里的鹅毛,“传承系列我想拿‘传统点翠簪’—— 用太爷爷传下来的老铜胎,簪头做‘凤凰衔枝’,羽毛用当年他珍藏的翠鸟羽毛(仅存 3 片,非猎杀所得),配王大师的花丝簪杆,这是‘点翠 + 花丝’的百年经典;创新系列我就拿‘环保点翠项链’,鹅毛染秋香绿,配张大师的和田玉坠,玉坠上雕‘叶脉纹’,对应林先生(林浅父亲)的‘自然系列’,这是‘传统技艺 + 环保理念 + 家族传承’的融合。”
陆沉坐在林浅身边,补充道:“传承系列除了点翠簪,还得有‘玉雕珐琅瓶’—— 张大师负责玉雕瓶身(和田玉,雕‘山水纹’),王大师做珐琅盖子(掐丝珐琅,画‘缠枝莲’),这是清代宫廷常见的‘玉珐琅’工艺,现在会的人不到 5 个,正好借卢浮宫展传下去;第三件是‘花丝镶嵌扁方’,用太奶奶的老工具制作,扁方上嵌 7 颗蓝宝石,对应‘北斗七星’,寓意‘非遗如星,代代相传’。”
会议室里响起细碎的赞同声,年轻设计师小周紧张地举手:“林总,陆总,新生系列能不能给我们年轻团队一个名额?我们想做‘花丝 + 3D 打印’的耳钉 —— 用传统花丝做耳钉主体,3D 打印做可拆卸的‘樱花花瓣’(树脂材料,染成粉色),既能戴,又能拼插,符合年轻人的‘互动需求’。”
林浅笑着点头:“当然可以!新生系列就是要‘打破常规’,3D 打印与花丝的结合,正好体现‘老技艺的未来感’。另外两件,一件是小周的同心结耳环(纯传统花丝),另一件是山区孩子的‘彩纸珠宝创意转化’—— 把孩子们的彩纸项链,用银箔复刻成迷你吊坠,背面刻上孩子的名字和祝福语,这是‘非遗从孩子开始’的最好证明。”
第二节:系列拆解与技艺融合细节
上午十点,会议进入 “系列拆解” 环节,每个系列的 3-4 件作品都展开详细讨论,从技艺融合到故事打磨,每个细节都反复推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