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珩身着玄色锦袍,身姿挺拔如松,闻言微微颔首。
他并非皇室宗亲,只因与秦舒菡相识,是她的好朋友,得以破例出席这场家宴。
他安静地坐在秦舒菡身侧,目光落在她身上时,带着几分温和的关切。
大皇子秦轩烁身着藏青色锦袍,面容沉稳,率先拿起酒壶为皇上与皇后斟满酒,又转向秦舒菡,语气谦和:
“恭喜妹妹受封固伦明慧公主,多年未见,妹妹愈发端庄得体。这杯酒,为你接风洗尘。”
秦舒菡举杯回敬,指尖轻触杯沿:
“多谢大哥。”
她仰头饮下一小口桂花酿,酒液清甜,冲淡了些许席间的安静。
二皇子秦轩皓一身月白色锦袍,眉眼间带着几分温润笑意,主动为秦舒菡添了些燕窝,声音清朗:
“妹妹今日天坛之上的风采,满朝文武皆赞不绝口。
往后在宫中若有任何需要,尽管与二哥说。”
秦舒菡颔首致谢:
“多谢二哥,日后还要二哥和以前一样多多带我出去玩。”
三皇子秦轩霖年纪最小,身着湖蓝色常服,眉眼间带着几分少年意气。
他捧着酒杯,眼神明亮地看向秦舒菡:
“小妹,这杯酒我敬你,祝你往后事事顺遂,岁岁安康!”
秦舒菡笑着举杯与他一碰:
“多谢三哥。”
皇上看着眼前和睦的景象,眼中满是欣慰,笑道:
“如今菡儿归来,你们兄妹相互扶持,朕也能放心不少。”
他话锋微顿,目光落在秦舒菡身上,
“菡儿,你虽为女子,但自幼聪慧。
如今归来,若有什么想法,或是在深宫中遇到什么难处,尽可与朕、皇后或是你三位兄长说。”
秦舒菡放下酒杯,敛眸躬身:
“谢父皇信任。
儿臣刚归朝,许多事情还需学习,日后若有不懂之处,定会向父皇、母后与兄长们请教。”
她抬眼看向席间众人,皇上温和的目光、皇后疼惜的神情、三位兄长友善的态度,还有身侧秦景珩沉静的陪伴,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意。
原来拥有这样和睦的家人,是如此温暖的事情,这是她在研究院,在现代那些年从未体会过的归属感。
秦轩烁看着她从容不迫的模样,眼底掠过一丝赞许,补充道:
“妹妹不必过谦。
你今日的表现,足以见得你的能力。
日后若有人敢轻视你,大哥为你撑腰。”
皇后笑着拿起公筷,又为秦舒菡夹了一块水晶虾饺:
“是啊,菡儿是大盛最尊贵的固伦公主,谁敢不敬?
你刚回来,身子还需好好养养,多吃些滋补的东西。”
暖阁内,烛火摇曳,欢声笑语不断。
秦轩烁偶尔提及朝堂诸事,言语间条理清晰。
秦轩皓时常插科打诨,缓和气氛。
秦轩霖则兴致勃勃地说着宫外的新鲜见闻,倒也热闹。
秦舒菡一边应答着众人的关切,一边偶尔与身侧的秦景珩交换一个眼神,无需多言,便已心领神会。
秦景珩看着秦舒菡脸上真切的笑意,心中也为她感到高兴。
他知晓她这些年在外的不易,如今能得家人这般珍视,能拥有这样温暖和睦的家,是她应得的。
他拿起酒壶,为自己斟了一杯,目光扫过席间和睦的一家人,眼底满是欣慰。
秦舒菡低头看着碗中软糯的燕窝,嘴角勾起一抹真切的笑意。
既已归来,她定会好好珍惜这份温暖,也会努力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一切。
这大盛的朝堂纵然复杂,但有家人的庇护与挚友的支持,她有信心站稳脚跟,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夜色已漫上紫禁城的琉璃瓦,秦舒菡身着常服,在宫人的簇拥下回到新册封的明慧园。
园内灯火通明,廊下悬挂的宫灯映着青砖小径,晚风卷着桂花香扑面而来,驱散了宴会上的些许酒意。
秦景珩随她一同入园,玄色锦袍在月光下泛着暗哑的光泽。
待宫人退去,园内只剩两人,他看着秦舒菡卸下钗环后略显轻松的眉眼,率先开口,声音温和如夜风吹拂:
“今日这团圆宴,倒是比我预想中更暖。”
秦舒菡在庭院的石桌边坐下,指尖摩挲着微凉的石面,嘴角仍带着未散的笑意:
“我也没想到,父皇与母后这般疼惜,三位兄长亦无半分隔阂。”
她抬眸望向天边的弦月,眼底闪着细碎的光,
“在研究院时,总能看到他们与家人的相处,当时只觉得,一家人真有这么好吗?
今日才算真正体会到,跟他们不一样的好,他们当时对我的好都是夹杂着刺的。”
“你配的上这样的好,你本就应该得到这样的偏爱。”
秦景珩在她对面落座,目光落在她脸上,满是真切的欣慰,
“你聪慧通透,他们本就喜欢你,只是当年骤然坠崖,在他们看来你又吃了太多旁人不知的苦。
但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