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数据支持很给力啊!”李哥看着林晓晓展示的图表,“如果用户基础这么好,我们的确可以考虑更积极的商业化路径。”
王姐也附和道:“是啊,有了市场部的权威数据做支撑,我们心里也更有底了。”
连团队里经验丰富的同事都认可了数据的价值,这让林晓晓最后一丝疑虑也几乎消散了。她甚至开始觉得,自己之前对苏晴的防备有些过分敏感和小题大做。
苏晴精心编织的信任假象,正在悄然生效。她利用职权和持续的心理暗示,将林晓晓一步步引向那个隐藏着致命错误的决策方向,而林晓晓,在团队氛围和苏晴“支持”的双重影响下,正逐渐放松那根名为“谨慎”的弦。
第114章:最后的复核
项目核心创意的细化方案接近完成,林晓晓负责的部分,尤其是与用户付费模式和互动深度相关的环节,已经大量参考了苏晴提供的那份数据。一份整合了各方意见的最终版方案草案,即将在第二天提交给陆寒州做最终评审。
下班时间已过,办公区的人渐渐稀少。林晓晓独自坐在工位前,对着电脑屏幕上那份几乎定稿的方案,进行着提交前的最后一次整体复核。
灯光下,她的表情专注而认真。手指滚动着鼠标滚轮,逐字逐句地检查着文案,核对每一个图标和数据引用。
这纯粹是出于责任感和一种追求完美的习惯。她并不认为在最后关头还能发现什么重大问题,毕竟之前的讨论已经足够充分,而且有市场部的“权威数据”作为支撑。
然而,就在她目光扫过方案中段,那个引用了“用户付费意愿度高达85%”的饼状图时,她的动作微微一顿。
一个极其微小的、几乎被她忽略的疑点,突然毫无征兆地从脑海深处冒了出来。
她记得,在更早之前,项目还未定型时,她似乎偶然瞥见过一份公司内部关于Z世代文化消费的通用报告(并非“星辰项目”专项调研),里面提到过类似领域的用户付费意愿,平均水平似乎只在60%左右,即便峰值也很少突破75%。
当时她没太在意,但此刻,这个模糊的记忆碎片,与眼前这醒目的“85%”产生了细微的碰撞。
【……差距有这么大吗?】她心里咯噔一下。
紧接着,另一个细节浮现。在构思互动环节时,她曾凭借自己对用户心理的理解和“拂晓”账号下与粉丝的互动经验,潜意识里觉得,并非所有用户都渴望极其复杂和耗时的深度创造,更多人可能倾向于“适度参与+审美享受”的模式。但这部分感性认知,在苏晴那份“强烈偏好深度互动”的“硬数据”面前,被她自己主动压制和说服了。
此刻,在万籁俱寂的深夜,这份被数据掩盖的直觉,重新变得清晰起来。
不对。
一定有哪里不对。
那种如芒在背的不安感,再次强烈地袭来,甚至比第一次拿到U盘时更为清晰。
她的心跳莫名加速,呼吸也微微急促。她立刻坐直身体,目光锐利地重新审视方案中所有引用了苏晴提供数据的地方,特别是那几个被苏晴反复强调的“核心指标”。
付费意愿度、互动深度偏好、信息接收渠道权重……
她试图在脑海中构建这些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试图用最基本的常识去推演。
如果付费意愿真的如此之高,为什么市面上同类概念的成熟产品寥寥无几?
如果用户极度渴望深度互动,为什么大部分成功的产品反而在降低操作门槛?
那几个关键数据之间的比例,完美得……近乎失真?
一个个问号,如同沸腾的气泡,在她脑海中翻涌。
她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一个建立在虚假基石上的方案,无论外表多么华丽,都可能在陆寒州面前,在项目评审会上,轰然倒塌。而作为数据的主要引用者和方案部分内容的负责人,她将首当其冲。
冷汗,瞬间浸湿了她的后背。
必须核实!
必须在提交方案之前,确认这些数据的真实性!
她看了一眼电脑右下角的时间,晚上十点一刻。
是明天上午十点。
她只剩下不到十二个小时。
林晓晓的脸色,在屏幕冷光的映照下,一片煞白。
喜欢我的摸鱼心声被顶头上司听见了请大家收藏:(m.38xs.com)我的摸鱼心声被顶头上司听见了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