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汹涌的网络围攻,林青和曙光工作室没有选择在口水战的泥潭中纠缠。在水军扣来的“阻碍科技进步”、“制造社会恐慌”等大帽子尚未完全落下时,他们已经完成了战术调整,如同一支精锐的特种部队,在硝烟中悄然完成了穿插与集结,发起了第二波更具针对性、也更致命的精准打击。
这一次,林青团队兵分两路。一路由王闯和李锐牵头,依靠前期掌握的线索,继续深挖“金丰源”背后的股权关系、审批流程以及其产品流入校园的关键节点,目标直指其背后的保护伞和利益链条。另一路,则由林青亲自带领乔乔、陆辰,将火力高度集中,聚焦于当前矛盾最尖锐、也最能引发共情的点——江城县第一小学(江城一小),以及其正在使用的、由“金丰源”供应的部分预制菜产品。
不过短短数日,第二篇深度报道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出。标题旗帜鲜明:《我们反对的不是预制菜,是“金丰源”式的黑心餐!——聚焦江城一小午餐安全》。报道开篇便明确划清界限,重申支持安全、透明、合规的预制菜,将打击范围精准锁定在“金丰源”这一害群之马以及其在江城一小供应的具体产品上。报道中,除了首次公开部分更为触目惊心的暗访细节(如拍到虫害的角落、更清晰的提前打标证据),还附上了对几位营养学家的采访,客观分析了当前预制菜国标中可能存在的模糊地带,以及长期食用高钠、多添加剂的预制菜对儿童健康的潜在影响。
这一记重拳,效果立竿见影,彻底打乱了对方的阵脚。
“金丰源”方面显然措手不及,其仓促发布的第二份“严正声明”显得苍白无力,只能反复强调“个别画面存在误解”、“公司正在内部整改”,却无法对核心质疑做出有力回应。江城一小的校方则陷入了巨大的被动,校长办公室的电话被打爆,家长们愤怒的质问让他们疲于应付。县教育局的官方表态也开始出现微妙变化,从最初的“支持探索”悄然转变为“高度重视,正在全面核查”。
更重要的是,这篇报道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真正激起了线下巨大的、实质性的波澜。
网络上的舆论风向开始出现逆转。大量理性网友,尤其是众多学生家长,开始自发地转发、评论这篇报道。
“说得对!我们反对的是不安全,不是新技术!”
“支持记者!孩子的健康不容妥协!”
“请江城一小立刻停止使用‘金丰源’产品!给出明确说法!”
而真正形成决定性力量的,是线下家长们的觉醒与行动。
在江城一小各个班级的家长微信群里,讨论不再是零散的抱怨和担忧。以几位平日里就热心班级事务的家长为核心,一场理性、有序、合法的维权行动被自发组织起来。他们没有采取过激行为,而是迅速拟定了有理有据的《致江城一小校方及江城县教育局的公开信》,核心诉求明确:立即暂停使用“金丰源”所有产品;成立由家长代表参与的膳食监督委员会;公开后续供应商的遴选标准和检测报告。
更令人振奋的是,有几位具备相关行业背景或资源的家长,自发集资,通过私人渠道,将孩子从学校带回来的、尚未食用的“金丰源”预制菜样品,送往具有省级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成分和安全指标检测。他们要将证据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线上报道引发的关注,与线下家长有理有据的行动,迅速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无法被忽视的民意洪流。江城县教育局和江城一小校方面对的,不再是分散的、可以轻易安抚的个体抱怨,而是一个有组织、有诉求、有证据、得到广泛舆论支持的公民群体。
看着工作群里不断传来的、关于家长们自发组织送检、撰写公开信的反馈信息,林青站在办公室的白板前,上面画着的敌我态势图上,代表己方的箭头已然与代表家长力量的广阔海洋汇合,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疲惫却真实的欣慰。报道的价值,在此刻得到了升华——它不仅仅是揭露,更是点燃,是赋能,是见证了民智的开启与公民力量的成长。
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这种力量,连日来被水军围攻的阴霾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参与并推动社会进步的强烈使命感。
然而,就在这民意汹涌,似乎胜利在望的时刻,林青的眉头却微微蹙起。他清楚地知道,对方绝不可能坐以待毙。当舆论的压力与线下实实在在的维权行动结合,形成摧枯拉朽之势时,被触及根本利益的对手,会做出怎样疯狂的反扑?
这股汇聚而成的压倒性力量,将把事件推向一个更加不可预测、也更加危险的深水区。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喜欢开局全网黑,逆天小记者捅穿黑幕请大家收藏:(m.38xs.com)开局全网黑,逆天小记者捅穿黑幕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