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机群的轰鸣声如同逐渐消退的潮水,最终彻底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也带走了最后一拨心急火燎、怀揣着星辰大海梦想的少尉,以及他们刚刚“招聘”到手、前途未卜的“准团队成员”。丽娜莎中校和奇娜少校如同两尊美丽的雕塑,静立在基地入口处的观察平台上,目送着那些铁鸟最终化作视野尽头的微小黑点。
直到最后一点引擎的噪音也被风声吞没,奇娜少校才微微侧过头,声音压得极低,确保只有身旁的长官能够听见,那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长官,这自走炮舰……恕我直言,它真的能在未来复杂的星际战场上,形成稳定有效的战斗力吗?我总觉得,这东西的设计理念过于……单一,像个追求极致参数却牺牲了综合性能的……”她顿了顿,找了个相对委婉的词,“……昂贵的实验性武器。”她终究没把内心那个“奇葩”或者“铁棺材”的直接评价说出口。
丽娜莎的目光依旧停留在遥远的天际线,仿佛能穿透云层,看到那些运输机最终的目的地,又或者,是看到了更遥远的、暗流涌动的联邦边境。她轻轻叹了口气,那叹息声微不可闻,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和某种深藏的嘲讽:“我也不知道,奇娜。这并非基于前线需求的产物,而是军部最高层那些坐在办公室里、远离硝烟的‘战略规划大师’们(她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讥诮)集体决策的结果。”她转过身,迈着优雅却略显沉重的步伐,向基地内部走去,军靴踏在光洁的地板上发出清脆而孤寂的回响。奇娜连忙跟上,保持着半个身位的距离。
回到那间布满各种闪烁屏幕、充斥着数据流的指挥室,丽娜莎接过奇娜适时递上的一杯热咖啡,指尖感受着陶瓷杯壁传来的温暖,仿佛想从这日常的触感中汲取一点点现实世界的慰藉,以驱散心头那沉重的阴霾。“军部那帮老爷们,”她抿了一口苦涩的液体,开门见山,语气中的嘲讽不再掩饰,“认为大规模开发、列装新型多功能主力战舰成本太高,周期太长,而且最关键的是——合格的、经验丰富的舰长更是稀缺的战略资源,培养起来费时费力。于是,他们便‘高瞻远瞩’、‘开拓创新’地想出了这种‘自走炮舰’的标准化、模块化方案。”她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如同刀锋。
“他们向预算委员会和元老院极力鼓吹,”丽娜莎模仿着那些官僚的口吻,声音平板无波,“这东西拥有一门足以媲美S级战舰主炮的恐怖火力,造价却极其‘亲民’、‘接地气’,制造一万艘的价格才勉强抵得上一艘高级战舰的建造成本,简直是‘性价比之王’,是‘穷人的歼星舰’。他们还夸下海口,说一万艘自走炮舰组成阵列进行齐射,其瞬间爆发的火力密度足以媲美一支完整的高级舰队,而且操作傻瓜化,只需要刚出军校的少尉就能胜任指挥。一旦全军普及,联邦军力将呈几何级数增长,足以‘傲视群雄’,‘不战而屈人之兵’……呵。”最后一声轻笑,包含了太多未尽的意味,有无奈,有愤怒,更有一种洞悉真相后的冰冷。
奇娜从丽娜莎的语气、用词和那声意味深长的“呵”中,早已捕捉到了关键信息,心头不禁一跳,一个难以置信却又合乎逻辑的猜测浮上心头。她抬起眼,带着求证的目光望向自己的长官。丽娜莎迎上她的视线,缓缓地、坚定地点了点头,证实了她那不愿相信的猜测:“你想得没错,奇娜。这次规模空前的、覆盖整个骸可星军区的‘特训’,其本质,就是这批刚刚走下生产线、未经充分实战检验的自走炮舰的……‘首次大规模用户验收测试’(First Article Test In Bulk)。而我们,以及这一万名幸运(或者说倒霉)的少尉,就是被选中的‘质量监控团队’和‘小白鼠’。”
“是不是……战争,真的快来了?”奇娜压下心中翻涌的悸动,感觉喉咙有些发干,声音带着一丝她自己都未察觉的沙哑。她需要确认这背后的驱动力。
“总参谋部的情报简报显示,”丽娜莎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冷静与客观,但这份冷静之下,却蕴含着更深的凝重,“我们的老对手,银鹰帝国,近期在其与我国接壤的边境星域,异常地集结了两个新编成的、代号与配置均属高度机密的神秘舰队,加上其原有的驻防力量,总兵力预估已超过五万艘战舰,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加。”她顿了顿,目光锐利如鹰,“虽然他们目前还没有任何越界挑衅行为,一切都在‘正常’的军事演习框架内,但谁又能保证,明天的星际尘埃会飘向哪个方向?军部高层需要快速、低成本地形成一批具备一定威慑力和消耗能力的‘预备力量’,这些自走炮舰……就是他们能在最短时间内拿出的‘答案’之一。”她说完,便不再多言,只是专注于杯中咖啡那逐渐消散的余温和苦涩的滋味,将眼前沉重如山的现实暂时搁置,享受这片刻的、虚假的宁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