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X-123仓储星,B-7区仓库内部,恒定的低鸣是环境调节系统的背景音,衬得空间愈发空旷寂静。
高洋没有像往常一样捣鼓他的脚本,而是对着终端屏幕上那幅由简陋线条和自创符号构成的局部星图陷入沉思。星图上,代表万罗联邦控制的星域与南方穆恩雷斯宣布独立的区域被一道粗犷的红线分隔开来,触目惊心。
“‘友商’穆恩雷斯这波‘强行MBO(管理层收购)’加‘业务剥离’,算是把‘市场’彻底搅浑了。”高洋用手指关节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嗒嗒声,大脑如同超频的CPU,处理着有限的信息流。“南方三个核心星系脱离联邦掌控,这意味着原有的、本就效率不高的‘供应链’和‘物流网络’会出现巨大的断层和混乱。LX-123隶属联邦总后勤部,理论上应该优先保障前线——无论是应对银鹰帝国还是现在南方叛军的物资供应。但我们这个‘偏远仓库’,地理位置尴尬,运输周期长,响应慢,在资源紧张的大背景下,很可能成为被总部战略规划暂时‘遗忘’的‘边缘节点’,或者……更糟,成为某些前线指挥官或者后勤蛀虫眼中可以‘灵活调用’甚至‘临时征用’的‘冗余资源库’。”
他想起了前世在互联网公司经历过的几次大规模业务线拆分和资源重组,初期总是伴随着权责不清、流程混乱和各种灰色操作。眼下联邦与南方的分裂,其混乱程度和波及范围远超任何一次商业并购。
“洋哥,盯着星图发啥呆呢?又在搞‘宏观战略推演’?”赵晓端着两杯味道堪比刷锅水的合成饮料走过来,递了一杯给高洋。他现在对高洋时不时展现出的、超越普通士兵的“大局观”和“分析能力”已经见怪不怪,甚至隐隐有种“我大哥果然非同凡响”的与有荣焉。
“随便看看,了解了解‘行业动态’。”高洋接过杯子,象征性地抿了一口,顺势将话题引向更实际的方向:“晓子,最近往来咱们这边的运输船,频次和货量有没有什么明显变化?”
赵晓挠了挠头,仔细回想了一下:“你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是!以前虽说也不是天天有船,但平均下来每周总有一两艘补给船或者巡检船过来,送点备件、生活物资,或者只是路过加油。可最近这大半个月,拢共就来过一艘小型运输船,卸下来的还基本都是合成食品包和基础耗材。李少校前几天为这个还发了好大一通火,说他三番五次申请的一批新型号多功能扫描仪和通讯中继器,直接被后勤部驳回了,理由是‘战时管制,物资调配优先级调整,相关申请暂缓拨付’。”
“果然!” 高洋心中那颗名为“危机感”的石头又沉了几分。“资源开始向‘核心业务单元’(前线战场)极度倾斜了,我们这种‘非核心边缘部门’的预算和补给被大幅削减甚至冻结,是必然结果。这是明确的危险信号,但危机危机,危险中也藏着机会!”
危险在于,如果长期缺乏必要的物资补给、设备更新和维护支持,仓库的日常运转效率会持续下降,关键设备老化故障风险增加,甚至他们这几十号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都可能受到影响。机会则在于,混乱往往意味着上层监管的力不从心和流程的松动,这为他“整合”手头现有“资源”,悄无声息地推进自己的“广积粮”计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操作空间。
“看来,咱们得提前进入‘降本增效’和‘自力更生’的‘创业模式’了。”高洋用半是调侃半是认真的语气说道。
“创……创业?”赵晓一脸茫然,显然无法将这个词与军事基地联系起来。
“就是得想办法自己照顾好自己,不能全指望上面了。”高洋拍了拍他的肩膀,将话题拉回更具体的事情上:“你捣鼓的那个‘门口保安系统’(预警系统),进展到哪一步了?”
“嘿,正想跟你说呢!”提到这个,赵晓眼睛一亮,来了精神,“我用废弃仓库里翻出来的老式广谱信号接收模块,加上几个还能工作的震动传感器,东拼西凑弄了个简易的探测器原型。覆盖范围不大,估计也就能监测到近距离跃出超空间的飞船引擎信号或者大功率扫描波束。就是……就是这信号处理算法我搞不定,用的是最基本的阈值触发,所以误报率可能有点高,说不定路过个大型陨石或者太阳风扰动都会瞎叫唤。”
“没关系,MVP(最简可行产品)阶段,核心是‘快速上线,获取反馈’。” 高洋用鼓励的语气肯定道,“先把架子搭起来,把流程跑通,这是咱们的‘安防底线工程’。误报的问题,后续我们可以收集数据,慢慢‘迭代优化’算法。”
正说着,管理员老陈叼着一根快要熄灭的电子烟卷,眉头紧锁地晃悠了过来,脸色比平时更难看了几分。
“妈的,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老陈骂骂咧咧地把一份刚接收到的电子通知文件拍在高洋的桌面上,“上面来的命令,要求我们限期统计上报所有库龄超过三年、被定义为‘非核心’、‘低周转率’的物资清单,说是战时需要,‘统一调剂’到更急需的前线单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