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年 10 月 27 日的云南丘北,晨雾还没来得及漫过双龙营镇的稻田,赵增平就攥着刚买的新鲜蔬菜,和妻子踩着田埂往马者龙村赶。这是个普通的周末,夫妻俩早就说好要回老宅给父母做顿热饭 。年近七十的赵宗良和杨杏芝守着那栋土木瓦房,是兄妹四人心里最牵挂的牵挂。
马者龙村的白族民居错落有致,青瓦上还沾着昨夜的露水。赵增平推开熟悉的双扇大铁门,院心西南角的菜地绿油油的,小水塘里映着天光,一切都和往常没两样。可正房那扇木门却虚掩着,往常这个时候,母亲早该在堂屋择菜了。
“爸?妈?” 他喊了两声,没听见回应。迈进堂屋的瞬间,鞋底蹭到了什么黏腻的东西 —— 低头一看,几滴暗红的血迹嵌在水泥地板的缝隙里,像极了去年杀猪时溅落的血。妻子突然抓住他的胳膊,声音发颤:“楼上…… 楼上好像有动静。”
楼梯是几十年的老木板,踩上去 “吱呀” 作响。刚到二楼平台,一股浓烈的血腥味就冲得赵增平眼前发黑。母亲杨杏芝蜷缩在床角,花白的头发被血黏在脸上,蚊帐上的血渍已经发黑;父亲赵宗良倒在楼梯口,手电筒滚落在旁,光束还照着斑驳的墙。
“报警!快报警!” 赵增平的嘶吼划破了村子的宁静,惊飞了院外槐树上的麻雀。
丘北县公安局的警车在半小时后赶到,红蓝警灯在白族民居间闪烁,把村民们都引了过来。局长李梦昌蹲在堂屋,手指轻轻拂过血迹:“滴落状,说明受害者当时还能移动,凶手应该是熟人,或者至少熟悉地形。”
侦查员们很快勾勒出案发现场的轮廓:正房木门内侧门栓有血迹,说明凶手是从内部或提前潜入;赵宗良卧室的被褥被翻得乱七八糟,床垫移位,像是在找什么东西;楼梯上那个向下的光脚血印,前掌清晰,后掌模糊,推测凶手逃跑时很慌乱。最关键的是,厨房门口那根直达雨棚的桉树棒,顶端还沾着几片瓦屑 —— 这显然是凶手进出的通道。
马者龙村是丘北第一大村,2800 多口人里白族占了九成八,出过不少文人雅士,在外工作的人更是遍布全省。可这起灭门案像一块巨石,砸进了平静的湖面。村民们夜里不敢开门,孩子们上学要大人护送,连村口那家开了二十年的杂货铺,都早早拉上了卷帘门。
“肯定是外乡人干的!” 村支书蹲在警戒线外,抽着烟说,“我们村的人,谁会对老赵两口子下狠手?老赵可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去年还帮邻居家修漏雨的屋顶呢。”
侦查员秦自荣却不这么想。他在村里转了三天,发现家家户户都认识赵宗良夫妇,就连三岁小孩都知道 “赵爷爷会给糖吃”。凶手能准确找到老两口的卧室,还知道用桉树棒翻墙,大概率是村里或附近的人。
案件的第一个突破口,出现在案发后第四天。第二侦破组的侦查员在走访自立民族中学时,教师张顺锦提到一件事:一周前他家遭了贼,丢了一包谷子、一把跳刀和一把西瓜刀。“我一开始怀疑是张某干的,他以前偷过村里的鸡。” 张顺锦揉着太阳穴,“可他只认偷谷子,说刀是别人拿的,我想着都是乡里乡亲,就没追究。”
秦自荣立刻让技术科把现场提取的刀鞘拿给张顺锦看。“就是这把!” 张顺锦的手突然发抖,“刀鞘上有个小缺口,是我去年砍柴时磕的,错不了!”
张某很快被拘传到村委会。这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常年游手好闲,面对审讯却一口咬定:“谷子是我偷的,刀真不是我拿的!我要是杀了人,还敢在村里待着?” 技术科的鉴定结果也证实,现场血印的尺寸和张某的脚型不符,指纹比对也排除了嫌疑。
线索就这么断了。侦查员们又把目光投向另一个可疑人物,村民李某。有人说李某最近跟文山的一个女生谈恋爱,女生怀了孕,他跟父母要钱堕胎被拒,还偷了家里的烤烟卖了 200 多块,案发后就不见了踪影。
“他 10 月 25 号中午还在村里游荡,27 号就没影了,这时间太巧了!” 年轻侦查员小李兴奋地说。李梦昌当即拍板,派两队人去文山追查。
可等侦查员们在文山某旅社找到李某的住宿登记时,心却凉了半截 ,登记日期是 10 月 25 日,也就是说,案发前两天他就离开了丘北,根本没有作案时间。服务员反复确认:“那天他还问我有没有去丘北的班车,说女朋友在那边,我怎么可能记错?”
李某的嫌疑也被排除了。时间一天天过去,案发现场提取的物证堆了满满一桌子,可凶手却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李梦昌夜里睡不着,翻着卷宗里的照片,赵宗良夫妇慈祥的笑容和惨不忍睹的尸体在眼前交替出现,他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12 月 26 日,距离案发整整两个月。秦自荣在村里走访时,一个放羊的老人随口提了句:“陈家那个小子,最近怪怪的,左手裹着纱布,还把新皮鞋扔水塘里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