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岁的于风华,出生在江苏省昆山市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十岁那年,他拜当地一位戏剧演员为师,自此踏上了戏曲学习之路。小学毕业时,他顺利考入江苏省戏剧学校,主攻江苏地方戏曲表演。十年寒窗,天资聪颖的于风华凭借辛勤的汗水与扎实的唱功,很快在众多学员中脱颖而出。
1993 年从戏剧学校毕业时,于风华被江苏省一家剧团的领导看中,成功进入剧团。剧团格外器重他,破格为其分配了一套公寓房。两年后,他被评为国家三级演员。从一个农村苦孩子,成长为省城大剧团的专业演员,于风华深知这份成就来之不易,工作中愈发兢兢业业,迅速成为剧团的台柱子,还多次在全国性比赛中斩获奖项。
事业一帆风顺,于风华开始憧憬组建家庭。1997 年 8 月的一次朋友聚会上,他结识了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王倩。王倩在一家房地产公司担任文员,是典型的江南女子,眉清目秀、身材高挑、亭亭玉立。得知王倩仍单身时,于风华心中满是欣喜,暗自认定 “这就是我想要的伴侣”。
第二天一上班,于风华便迫不及待地拨通了王倩的电话。热心的朋友见状,特意为两人组织了一场野炊,并指定他们全权负责采购工作。一来二去间,两人渐渐熟悉,于风华也开始想方设法,对王倩展开热烈追求。
1998 年 2 月 14 日,是两人相识后的第一个情人节。当天上午,于风华早早来到花店,订购了 11 支红玫瑰,并附上留言:“有人说,最爱一个人该送 12 支玫瑰,而我只送你 11 支,因为我要把最重要的那一支珍藏在心里。” 这番浪漫的心意,让王倩倍感温暖。
王倩 26 岁生日时,于风华更是费尽心思。他先到超市买了王倩最爱的德芙巧克力,又订了一大束红玫瑰。为营造浪漫氛围,他将巧克力一颗颗在床单上摆成 “我爱你” 三个字,还在 “爱” 字中间点缀了一片鲜艳的玫瑰花瓣。做好这一切后,于风华打电话约王倩吃晚饭,可王倩却称早已和客户有约,无法赴约。
不甘心的于风华并未放弃,他从邻居家找来一块一米见方的泡沫板,又去超市买了些巧克力,用大头针将巧克力一颗颗固定在泡沫板上,拼成 “我爱你” 的字样。当晚 11 点,于风华打车直奔王倩家。王倩开门看到泡沫板上的心意,又听闻于风华当天的付出,感动得当场与他相拥。自此,两人正式确立恋爱关系。
那之后,于风华仿佛变了一个人,整日围绕在王倩身边。为满足王倩的需求,他几乎将每月工资都花在她身上。有时,于风华也会感到苦恼,说不清两人之间是否有坚实的感情基础,更不敢想象未来共同生活的模样。可每当想到和王倩挽着胳膊走在街上,收获旁人羡慕的目光时,他心中便会涌起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1999 年 3 月,于风华终于如愿与王倩步入婚姻殿堂。婚礼上,所有来宾都称赞他们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婚后,于风华带着王倩回到老家,漂亮的儿媳让整个村子都为之轰动。于风华的父母是淳朴老实的农民,他们欣慰地对儿子说:“全村就属你最有出息。”
婚后的日子幸福又甜蜜,于风华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男人。为呵护这份感情,没有演出任务时,他几乎包揽了所有家务;即便到外地演出,也会每天多次给妻子打电话、发短信,关心她的饮食起居。为此,于风华常被同事们调侃是 “怕老婆典范”,但他总能得意地回应:“好男人才怕老婆,因为他们太爱老婆。”
然而,幸福的时光并未持续太久,夫妻俩的矛盾逐渐显现。于风华的父母在农村,他每月要给家里寄 500 元生活费;王倩工资仅有几百元,又爱打扮,两人的固定收入根本难以支撑开销。于风华深感压力倍增,在南京,他虽小有名气,收入却远不及流行歌手。于是,只要剧团没有外地演出任务,他就会外出兼职挣外快,每周有四个晚上到涉外酒店餐厅演出,周六上午还去少年宫代课。尽管奔波劳累,但每月能多挣 2000 元,多少能缓解经济压力。不过,这些兼职他从不敢让单位知道,生怕领导批评他不安心本职工作。
可即便如此,于风华挣钱的速度,依旧赶不上王倩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两人常常因琐事争吵。2001 年 7 月底起,于风华发现王倩变得魂不守舍,夫妻间也没了往日的亲昵。每当他关切询问,王倩总忍不住感叹:“你太穷了。” 于风华只能无奈叹息,之后愈发拼命挣钱,对王倩也更加体贴,希望能以此留住妻子的心。
一次,于风华随团到青岛演出,刚抵达就得知王倩生病住院。满心愧疚的他立刻前往邮局,给妻子发了一封长达三页的电报,随后又买了当天下午返回南京的机票。为能赶上飞机,他还恳请剧团领导将自己下午的演出顺序从后面调到第二个。当晚 7 点多,于风华一路飞奔到家,得知妻子尚未收到电报,便掏出电报底稿,坐在病床边一字一句念给她听。王倩感动得与他相拥而泣,那一夜,于风华仿佛回到新婚时光,坚信自己能用全部的爱维系好这个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