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岩洞内,炭炉余烬早已冷却,陈玄将最后一根试管擦净收进仪器包。他膝上摊开的笔记本翻至新页,标题是“炼体工程可行性建模”。昨夜关于灵液活性调节机制的推论仍盘旋在脑海,但他已不再执着于提取技术。真正的根基,在于承载这一切的身体。
他用炭笔勾勒出人体骨骼轮廓,标注肩胛、脊柱、髋关节三处应力集中点。旁边列出三项核心参数:现代成年男性肌肉抗拉极限、灵气渗透速率曲线、骨密度承压阈值。这些数据来自大学运动医学课程笔记,结合了检测仪对自身静息状态下的场强扫描结果。他相信,只要控制变量,就能实现可控强化。
计划很清晰:以俯卧撑为起始动作,每日递增7.3%负荷,配合特定呼吸节奏引导气血流向肌群。每组五十次,分三轮完成。训练中实时监测体表灵气波动,捕捉可能存在的“启脉信号”。
第一轮开始。他趴在地上,双手间距与肩同宽,背部保持平直。下压时吸气,起身时呼气,严格按照计算出的最佳频率进行。前十次无异常,肌肉响应良好。第二十次后,右肩胛骨下方传来轻微刺痛,如同细针穿行于筋膜之间。他在脑中记下时间节点:T+19秒,局部出现早期疲劳征兆。
第三十次时,右臂突然一沉,仿佛有热流自肩井穴炸开,沿着三焦经直冲肘部。他咬牙维持姿势,手臂颤抖却未中断动作。第四十七次,皮肤表面泛起微红,毛细血管扩张明显。第五十次完成,他撑地起身,右肩已无法自然抬起。
他脱去外衣,对着洞壁反光观察伤处。斜方肌与三角肌交界区域浮现出蛛网状血丝,皮下组织轻微肿胀。检测仪贴近扫描,读数剧烈跳动,在3.9至4.5之间震荡。分析模块提示:局部纤维撕裂,损伤面积约为2.3平方厘米,灵气渗入速度达修复阈值的1.8倍。
他皱眉调出原始模型复核。所有参数均留有安全冗余,理论最大负荷仅为实际承受值的82%。可现实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
“问题不在公式。”他低声说,“而在输入条件。”
他靠向岩壁,从包中取出冰袋敷在肩部。冷感缓解了灼烧,但思维更为清醒。采药老人那句“你不信命,不信神,只信你那个机器和本子”再度浮现。他曾以为那是对科学理性的质疑,如今才明白,那是在提醒——方法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无视环境变迁的盲目套用。
他闭目,指尖轻触太阳穴,默念:“解析:肌肉反应异常原因。”
识海中青铜鼎虚影缓缓转动,鼎壁符文流动,一行信息浮现:
【检测到宿主肌纤维类型变异倾向——快缩肌占比提升38%,毛细血管密度增加15%,线粒体活性增强,属洪荒适应性进化初期特征。原生计算模型基于未进化人类基准,适用性下降62%。】
陈玄睁眼,瞳孔微缩。
他的身体已在不知不觉中被这片天地重塑。细胞代谢速率、能量利用效率、神经传导速度,全都偏离了现代人类的标准范围。而他仍在使用旧世界的生理数据库来规划训练强度,就像用平原气候模型预测火山地带的植被分布——根本不在同一生态体系。
他苦笑一声,仰头望着洞顶石纹。“我还在用地球的尺子量洪荒的河。”
科学从未失败,失败的是他对科学的使用方式。他把模型当作真理本身,而非工具。当数据与现实冲突时,他第一反应是检查计算过程,而不是重新审视前提假设。
日头渐高,阳光斜射入洞,照在他膝上的笔记本上。他翻开新的一页,写下:
> 实验记录#002
> 事件:首次科学化炼体尝试
> 结果:右肩肌群纤维撕裂,局部灵气淤积
> 原因分析:
> 1. 输入参数错误——仍采用现代人类生理基准;
> 2. 忽视个体进化差异——洪荒体质具备更高活性与应激性;
> 3. 过度依赖量化指标,忽略身体反馈信号。
写到这里,他停顿片刻,继续写道:
> 认知修正:
> 炼体非机械加工,而是生命系统与外界能量的协同演化;
> 数据可提供方向,但不能替代感知;
> 下一步:暂停量化训练,转为观察身体自然反馈,建立本地化生理模型。
合上本子,他将仪器包拉链拉紧,放在一旁。疼痛仍未消退,每一次呼吸都牵动肩部神经。但他不再焦虑。失败不是终点,而是校准坐标的起点。
他知道,过去二十多年所学的知识体系,在这个世界必须经历一次彻底的重构。不是抛弃,而是融合。不是照搬,而是转化。
他想起昨夜残留的青雾痕迹,检测仪最后捕捉到的那个0.8秒的平台期——那是灵液在失控前启动的自我抑制机制。而现在,他的身体也在发出同样的警告。只是这一次,警告来自内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