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玄盯着那块反光的铜片,光点落在他画出的轨迹线上。灰袍人没有靠近,也没有离开,只是调整着角度,让光线始终锁定地面的标记。
陈玄收回目光,手指在符笔上轻轻敲了两下。他蹲下身,重新用笔尖描了一遍刚才勾勒的人形轮廓。这一次,他不再只是画出脚步落点,而是把每一步的受力方向也标了出来。
他从仪器包里取出灵气浓度检测仪,打开气流传感模式。屏幕亮起,数值开始跳动。他缓缓向前走了一步,仪器记录下身体侧面的阻力变化。他又换了个角度,再走一步,数据再次刷新。
三次测试后,他低头看屏幕上的曲线图。三组数据有明显差异。当他身体前倾时,阻力值下降最明显。
他翻开随身携带的残页《空间基础》,纸面泛黄,边缘焦黑。青铜鼎虚影在他识海中浮现,自动解析出一段公式:局部空间曲率变化会影响气压分布。
他把这条规律和刚才的数据对照。空气流动不是均匀的,人在移动时会改变周围的空间微结构,从而影响阻力大小。
他拿出一张新纸,在上面写下三个变量:身体倾斜角、步伐跨度、落地瞬时速度。然后列出一个初步模型。
云昭走了过来,站在他侧后方。她没有说话,只是看着他在纸上写写画画。
陈玄抬头,“我在试一种新的移动方式。不是靠灵力爆发,而是减少移动中的损耗。”
云昭点头,“你想让动作更高效。”
“对。”陈玄指着纸上的第一组数字,“如果我能控制每一步的姿态,让气流顺着身体滑过,就能省下至少三成体力。”
他说完,站起身走到空地中央。他按照计算的角度前倾身体,迈出第一步。追踪灵粉从袖口撒出,细小的颗粒附着在他衣角和手臂外侧。
他加快速度跑了几步,立刻停下。回头看向地面残留的粉末轨迹。
大部分粉末集中在肩部和大腿外侧,说明这些地方产生了湍流。
“问题在转折。”他说,“直线跑可以控风,但转弯时重心不稳,气流被打乱。”
他回到原位,翻出声波共振仪。这台装置原本用于探测隐藏阵法,现在他调低频率,让它持续发出低频震动。空气中出现细微波动,模拟出疾风环境。
他在周身撒满追踪灵粉,再次启动测试。
第一次,他按原计划移动。粉末迅速脱离体表,显示阻力过大。
第二次,他缩小步幅,增加步频。肩部粉末减少,但腿部负担加重。
第三次,他尝试螺旋落点,每一步都略微偏移中心轴线。这次,粉末流动变得平滑,只有膝盖处还有少量堆积。
他记下这组参数:前倾15度,步幅为腿长的0.8倍,落点呈顺时针螺旋排列。
“这个节奏能引导气流绕体。”他自语。
识海中青铜鼎微微震颤,一段记忆碎片浮现:“风之矢量叠加,需以腰为轴,调节重心转移速率。”
他闭眼消化这段信息。原来转向时的关键不在脚,而在腰部发力时机。
他睁开眼,重新设计第七式动作。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一个短暂停顿——不是为了减速,而是制造气流空白期,让对手误判后续轨迹。
他把七组动作整理成图谱,命名为“流风七式”。每一式都有对应的数学表达式,标注了最佳角度和时间窗口。
云昭接过他递来的图纸,快速扫了一遍。
“你打算怎么验证?”
“实战。”陈玄说,“我需要有人逼我变向。”
云昭抽出霜魄剑,剑身泛起寒光。她退后十步,摆出进攻姿态。
“来吧。”她说。
陈玄深吸一口气,启动第一步。身体前倾,脚步踩在预定位置。追踪灵粉在他身后拉出一条细长的轨迹,几乎没有扩散。
云昭出手极快。剑锋直取胸口。陈玄没有硬挡,而是按第二式路线侧移。他的身体像被风吹动一般滑开三尺。
剑尖擦过布料,发出轻微撕裂声。
但他没能完全避开。第三式衔接时慢了半拍,导致第四式启动延迟。云昭立刻捕捉到破绽,剑势一转,横扫而来。
陈玄强行扭转重心,勉强躲开要害。可肩头还是被挑开一道口子,布料飞起。
他后退两步,喘了口气。
“问题出在衔接。”他说,“我太追求每一步的完美,反而失去了灵活性。”
云昭收剑,“你不是在逃,是在规划路径。但敌人不会等你算完。”
“我知道。”陈玄点头,“所以我得加个假动作。”
他重新调整模型,在每组动作结尾加入0.3秒微停顿。这段时间不足以真正停下,但足以扰乱视觉判断。
第二次试验开始。
陈玄起步依旧平稳。云昭一剑刺来,他按计划闪避。但在转折瞬间,他故意让脚步拖慢一丝。
云昭立刻逼近,准备封死退路。就在她即将锁定方位时,陈玄突然加速,借着之前积蓄的惯性冲出攻击范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