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这个名字,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原本就迷雾重重的案情中激起了新的、更加诡异的涟漪。一个神秘的黑客组织,其技术风格痕迹出现在这起精心策划的数字谋杀中,这意味着什么?是模仿?是雇佣?还是这个组织的某个成员亲自出手?
服务器房里,林宸和赵思妍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与更加炽热的探究欲。线索没有减少,反而变得更加盘根错节了。
“查!”林宸言简意赅,“尽一切可能,查这个‘幻影’组织的任何信息,以及它和刘伟、赵峰之间可能存在的任何蛛丝马迹的联系。”
赵思妍重重点头,手指再次在键盘上翻飞,调用了更多需要高级权限才能访问的网络安全数据库和威胁情报平台。然而,“幻影”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在网络上留下的有效痕迹少得可怜,大多是一些年代久远、语焉不详的论坛传说和几起至今未破的悬案背后模糊的影子。它的存在更像是一个都市传说,而非一个确凿的黑客组织。
“信息太少,而且时间久远,直接关联的可能性…需要更多佐证。”赵思妍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语气带着一丝无奈。这条线索看似惊人,但追查起来却如同在黑暗中捕捉一缕轻烟。
就在技术溯源似乎陷入僵局之时,林宸的思维再次回到了案件本身的基础逻辑上。“思妍,我们先暂时放下‘幻影’。无论代码风格如何,凶手要植入并触发这个陷阱,必然需要与系统发生交互。即使他用了再多跳板和伪装,只要他动了,就应该有记录。之前的调查重点在案发前后的日志,那更早之前呢?比如,这个恶意代码可能被植入的时间段?系统日志的清理和覆盖机制是怎样的?”
他的话点醒了赵思妍。是啊,与其追逐一个虚无缥缈的影子,不如更扎实地夯实证据链的基础。凶手能清理案发前后的痕迹,那更早的、他可能认为无关紧要的操作记录呢?系统日志通常会有滚动覆盖机制,但往往会有底层备份或缓存残留。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赵思妍精神一振,重新聚焦,“我调整一下策略,不再只盯着案发当晚,而是对过去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内的所有系统日志进行深度挖掘和恢复性分析,特别是那些被标记为‘已归档’或‘已清除’的日志块。看看能不能找到这个‘幽灵’第一次潜入系统时留下的脚印!”
这是一项更加庞大和枯燥的工作。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如同要从一片浩瀚的沙海中,筛选出几粒颜色略有不同的沙子。赵思妍编写了更加精细的脚本,设定好关键参数和特征值,让计算机自动进行第一轮粗筛,她自己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渔夫,紧盯着屏幕,等待着可能的收获。
时间在键盘敲击声和主机轰鸣声中悄然滑向深夜。陈建国安排人送来了简单的盒饭,但两人都只是匆匆扒了几口,心思完全不在食物上。外面的调查仍在继续,张猛偶尔会打电话来汇报进展,对刘伟和赵峰的调查铺得很开,但暂时还没有突破性的发现。刘伟声称自己早已放下恩怨,找到了新工作,案发时在家睡觉,有小区模糊的监控为证,但无法精确到具体时间点。赵峰则更是强硬,通过律师表示完全配合调查,但对其公司的技术能力与本案的关联予以否认,并提供了案发时自己正在参加一个线上国际会议的证据,似乎也无懈可击。
压力无形中笼罩下来。如果技术层面再无法取得突破,案件很可能真的会陷入僵局,甚至被迫以“意外”结案。
突然,持续运行了数个小时的自动化脚本发出了“叮”的一声轻响,弹出了一个提示框——它发现了一段异常日志序列。
赵思妍立刻点开详情,林宸也立刻凑近屏幕。
脚本标记出的,是大约三周前的一段系统维护日志。日志显示,在那段时间,系统进行过一次小规模的固件在线升级和漏洞修补,这是很正常的操作。但异常在于,在升级流程日志的间隙,脚本捕捉到了几条极其短暂的、本该被后续升级日志覆盖掉的临时缓存记录。
这些记录非常破碎,像是被撕碎的日记残页。但它们拼凑起来,隐约指向了一个事实:在那次官方升级流程的掩护下,或者说,利用升级时系统权限校验机制的短暂宽松期,有一个极其隐秘的外部连接曾经短暂接入过系统核心层!
“这里……看这里!”赵思妍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她放大并修复了一段几乎不可读的缓存碎片,“时间戳,三周前的周四,凌晨一点左右。有一个加密的SSH连接尝试……来源IP经过伪装,但日志里残留了它使用的VPN网关的特征码片段!”
VPN!一个常见的用来隐藏真实地址的工具!
“连接成功了?”林宸急切地问。
“日志被清理得很干净,成功与否的直接记录没了……”赵思妍眉头紧锁,手指飞快地操作,调用各种数据恢复工具,试图从磁盘底层扇区挖掘出更多被删除的信息,“但是……看后续几分钟的系统进程监控残留数据!有一个系统核心进程‘home_assistant_core’的内存占用和CPU调用,出现了一个非常细微的、非正常的峰值波动,持续时间大约只有一点七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