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晚上,联盟在“方舟”的议事厅召开了绿盾升级会议。会议桌上铺着六营的地图,王斐用红笔沿着各营地的边界画了一道闭合的曲线:“现在西部的绿墙效果很好,我们不如趁势把其他方向的绿墙也建起来,形成‘环形绿盾’——‘溪谷’沿河岸种,‘牧云’绕牧场种,东部、北部靠废墟的一侧加密种植,南部衔接农田,把整个联盟都护在里面。”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苏梅当场承诺,会加快吸污藤种子的培育,三天内提供足够六营播种的种子;赵强表示会多改装一批环境传感器,确保每一段绿墙都能被监测到;老郑则主动提出,东部营地可以派出搭建支架的队伍,帮其他营地一起搭建,加快进度。“以后不管哪个方向出现风险,我们都有绿盾挡着,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提心吊胆了。”老郑笑着说,眼里满是期待。
夜深了,王斐再次来到绿墙旁。月光洒在叶片上,泛起一层柔和的银白色光泽,远处各营地的灯光星星点点,与绿墙交相辉映,像一幅充满生机的夜景画。他伸出手,轻轻抚摸着吸污藤的叶片,指尖传来湿润的触感,还能隐约感受到汁液的粘稠——这道绿墙,不仅是用藤蔓筑成的防护线,更是用六营的团结和希望筑成的信念墙。
他知道,未来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但只要这道绿盾在,只要六营继续携手并肩,就没有跨不过的坎。这片曾经被病毒肆虐的土地,一定会在绿盾的守护下,重新长出生机,人类文明的火种,也会在这片土地上,永远燃烧下去。
第六十八章 环盾初成,联盟共绘新生图
“方舟”的地图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铺满整面墙的环形绿盾规划图上。王斐用红笔沿着六营边界画的闭合曲线格外醒目,曲线内侧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播种点,每个点旁都写着播种时间、种子用量、负责营地——“溪谷”沿河岸段,3月15日播种,每亩用种2斤,负责人阿江;“牧云”牧场段,3月16日播种,每亩用种2.5斤,负责人老秦;东部废墟段,3月14日播种,每亩用种3斤,负责人老郑……“一周内,必须让环形绿盾连起来,”王斐指着规划图,语气坚定,“各营地按计划行动,有困难随时提,我们互相支援。”
播种队伍分六路出发,像六条绿色的绸带,朝着各营地的边界蔓延。南部营地的苏梅带着农艺师走在最前面,手里推着改装后的播种机——这是赵强用旧时代的小麦播种机改的,能把种子和营养液按比例混合后均匀播进土里,效率比人工快五倍。播种机沿着农田边缘匀速推进,身后跟着两名队员,手里拿着洒水壶,给刚播下的种子浇上一层水,确保种子能快速发芽。“这里离稻田近,土壤里的化肥残留有点多,”苏梅停下播种机,指着田埂外侧的空地,“得多种两排吸污藤,既能防病毒,还能吸收土壤里的多余化肥,改善农田的土壤质量,一举两得。”
“溪谷”营地的阿江带着队员在河岸播种时,想出了个巧办法。他们用竹条编了一个个半尺见方的育苗篮,把吸污藤种子播在篮子里,再把篮子固定在岸边的木桩上——木桩露出水面半尺高,既能防止河水涨潮时冲走种子,又能让藤蔓长大后顺着木桩爬,形成一道半悬空的沿河绿墙。“等藤蔓长起来,枝叶垂到水面上,还能给鱼遮阴,”阿江拍了拍木桩,“到时候鱼长得更肥,吸污藤也能吸收河水里的污染物,双赢!”队员们还在育苗篮里混播了少量水草种子,水草能净化水质,还能给吸污藤的根系提供支撑。
东部营地的老郑带着人在靠近废墟的一侧播种时,遇到了硬土层。铁锹插进土里,只留下一个浅浅的印子,队员们累得满头大汗,进度却很慢。老郑立刻用对讲机联系赵强,不到半小时,赵强就带着两台小型挖掘机赶了过来。挖掘机的铲斗轻轻挖开硬土,把土块翻松后,队员们再撒上腐熟的有机肥——这些有机肥是南部营地用农作物秸秆和牲畜粪便堆沤的,肥力足,还能改善土壤结构。“这里离废墟最近,病毒残留的风险最高,必须让吸污藤长得壮壮的,”赵强擦了擦挖掘机上的泥土,“我们还在土层下埋了渗水管道,管道上有很多小孔,以后浇水不用人工,打开阀门,水就能顺着管道渗透到根部,省不少事。”
“牧云”营地的老秦则把播种和牧羊犬训练结合在了一起。他让队员们背着种子袋,跟着牧羊犬在牧场周边巡逻,牧羊犬的鼻子贴在地面上,哪里的土壤松软、湿度合适,就对着哪里狂吠——这是老秦特意训练的,让牧羊犬把“找合适的播种地”当成一项任务。队员们在牧羊犬指示的地方播种,播完后,牧羊犬还会在周围巡逻一圈,防止其他动物破坏种子。“这样既种了藤,又练了狗,”老秦笑着说,“以后牧场周边的安全,就靠这‘绿盾+狗哨’双重保障了,比光派人巡逻靠谱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