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固防线,复盘寻隐患
半个多小时后,最后一只兽尸倒在电矛下,“磐石”基地终于恢复平静。队员们瘫坐在地上,有的靠在栅栏旁大口喘气,有的摘下头盔,露出满是汗水和血污的脸;苏梅的医疗组还在忙着给受伤的居民处理伤口,仓库门口摆满了用过的血清针管和绷带;小张则和几名队员一起,将兽尸的尸体拖到基地外侧,浇上汽油焚烧,防止病毒扩散。
王斐和老周绕着“磐石”的木栅栏走了一圈,每看到一处断裂的木桩,老周的脸色就沉一分。“这次尸潮来得太突然,我们的防线根本扛不住。”老周叹了口气,指着一根断裂的木桩,“这木栅栏还是去年搭的,经过风吹雨淋,早就不结实了,之前想加固,却没找到足够的材料。”
王斐蹲下身,摸了摸栅栏上的爪痕,语气坚定:“必须立刻加固防线!赵强,你带工匠用‘方舟’带来的钢板,把木栅栏换成钢木混合结构,每根木桩外侧都钉上钢板,顶部再加一道倒刺铁丝网;阿江,你组织队员在栅栏外挖一道一米五深、两米宽的防护沟,沟底铺上钢刺,沟壁内侧种上速生棘藤;苏梅,你给‘磐石’的所有居民和队员都做一次血清注射,确保没人感染病毒;老秦,让牧羊犬熟悉‘磐石’周边的环境,以后每天都来巡逻,提前预警。”
盟约显担当,共筑安全屏障
接下来的两天,“方舟”和“磐石”的队员们一起投入到防线加固中。赵强带着工匠,将一块块钢板钉在木桩外侧,用长螺栓固定牢固,每钉一块钢板,就用锤子敲一敲,确保不会松动;阿江则组织队员,用铁锹和锄头挖掘防护沟,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却没有一个人抱怨;苏梅的医疗组每天都在基地里忙碌,挨家挨户给居民注射血清,还教大家如何处理轻微伤口;老秦则带着牧羊犬,在基地周边巡逻,时不时停下来,让狗熟悉兽尸的气味。
加固完成后的防线,比之前坚固了不止一倍:钢木混合栅栏泛着冷光,顶部的倒刺铁丝网密密麻麻;防护沟里的钢刺闪着寒光,棘藤的芽尖已经冒出,再过几天就能长成绿色屏障;牧羊犬在防线外巡逻,时不时对着远处叫两声,像是在宣告领地。
王斐和老周站在新防线前,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踏实。“这次多亏了你们,不然‘磐石’真的就没了。”老周握着王斐的手,语气真诚,“以后‘磐石’一定全力支持联盟,你们需要粮食、需要人手,我们绝不含糊!”王斐笑着说:“老周,你这话就见外了。联盟就是一家人,互相支援是应该的。以后我们还要一起完善预警系统,在‘磐石’也装雷达和震动传感器,让每个基地都能提前发现尸潮,再也不用面临这种险境。”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磐石”的新防线上,钢板反射着光,棘藤的芽尖在微风中摇晃,牧羊犬的身影在防线旁穿梭。王斐知道,这次尸潮虽然凶险,却让“方舟”和“磐石”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让联盟的凝聚力更强了。
夜幕降临时,“磐石”基地的灯光陆续亮起,与远处“方舟”的灯光遥相呼应。王斐坐在摩托车上,看着身后逐渐变小的“磐石”基地,心中满是坚定——只要联盟的基地继续团结一心,互相支援,就算再强的尸潮、再大的困难,也能从容应对,守护好这片末世中的家园。
“磐石”基地的晨雾还没散尽,工地上就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赵强带着“方舟”的工匠,正将一块宽一米、厚五厘米的钢板,用长螺栓固定在木栅栏外侧。他蹲下身,用扳手将螺栓拧紧,又用锤子敲了敲钢板,听到沉闷的“咚咚”声,才满意地起身:“这钢木混合栅栏,就算重甲兽尸用尽全力撞,也得费点劲才能撞开。”他指着栅栏顶部,“再把倒刺铁丝网装上,兽尸想爬都爬不上来,只能在外面干着急。”
防护升级:从“临时挡墙”到“永久屏障”
阿江带着队员在栅栏外侧挖掘防护沟。铁锹插进土里的声音此起彼伏,队员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挖土,有的负责将土运到远处,有的则在沟底铺钢刺。“这沟宽两米、深一米五,”阿江站在沟边,用尺子测量深度,“沟底的钢刺要铺得密一点,每平方厘米至少有一根,这样就算兽尸掉进沟里,也爬不上来。”
苏梅则带着“清泉”的林溪,在沟壁内侧播种速生棘藤种子。“这种棘藤三天就能长到半米高,一周就能长到一米,”苏梅蹲在地上,将种子撒进土里,“藤蔓上的尖刺带着微毒,兽尸被划伤后,行动会变慢,我们就能有更多时间准备。”林溪一边帮忙播种,一边点头:“等棘藤长起来,既能挡兽尸,又能当警示,一举两得。”
林溪还带来了“清泉”的五名队员,在基地周围安装震动传感器。这种传感器是赵强改良的旧时代设备,巴掌大小,埋在地下半米深,用防水胶布裹紧,再盖上一层碎石。“每个传感器覆盖五十米范围,”林溪调试着传感器,屏幕上的指示灯从红变绿,“只要有兽尸靠近,传感器就会触发警报,同步传到‘方舟’、‘磐石’和‘清泉’的预警屏,至少能提前十分钟预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