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逻队还肩负着“情报收集”的任务。他们会用相机拍摄兽尸的活动轨迹,记录变异后的新特征——比如有的巨甲兽尸,晶体皮肤下开始长出“骨刺”,攻击性更强;有的速攻兽尸,嘴里能喷出带着辐射的唾液。这些照片与记录,会第一时间传回避难所,供赵强与苏梅研究应对方法。“昨天我们发现,有只飞翼兽尸的翅膀晶体,在阳光下会反射光线,可能怕强光。”陈默指着照片,“赵工正在研究能不能用反光镜制造强光,驱赶它们。”
三、医疗细节:在伤口里抢回“生机”
1. 伤员救治:把“每一秒”都算成“希望”
医疗帐篷里,苏梅正给一名被晶体划伤的队员处理伤口。她先用沾了稀释抗变异剂的棉签,擦拭伤口周围的皮肤,再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出残留在伤口里的晶体碎片——这些碎片带着辐射,不及时取出,伤口会持续恶化。“伤口里的晶体碎片必须清理干净,不然就算缝合了,也会引发感染。”苏梅的额头上满是汗水,手术钳在应急灯下微微颤抖,“你忍一下,马上就好,清理完后注射一支抗变异剂,能抑制辐射扩散。”
针对不同类型的伤,医疗组有“分级处理方案”:轻度划伤,用抗变异剂消毒后包扎;中度咬伤,清理伤口后注射抗变异剂,再用绷带固定;重度晶体贯穿伤,需要进行简易手术,取出碎片后,用浸了抗变异剂的纱布填充伤口。“目前最缺的是麻醉剂,上次给一名队员做晶体取出手术,他疼得浑身发抖,却没喊一声。”苏梅看着医疗物资清单,上面“麻醉剂”一栏写着“剩余2支”,“我们正在尝试用草药熬制镇静剂,虽然效果不如麻醉剂,但至少能减轻伤员的痛苦。”
2. 健康监测:把“隐患”拦在“发病前”
每天早上,医疗组都会给避难所的居民做“健康检查”——测量体温、心率,用简易辐射检测仪检测皮肤辐射值,尤其关注老人与孩子。“孩子的抵抗力弱,辐射对他们的影响更大,每天都要多测一次。”医疗组的小李,正给一个五岁的孩子测量体温,“36.8℃,正常;皮肤辐射值0.7μSv/h,也在安全范围。”他将数据记在孩子的健康档案里,档案上还贴着孩子的照片,方便后续跟踪。
医疗组还会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教居民如何预防辐射伤害:“不要用手触摸外面的土壤与植物;喝水前一定要用试纸检测;如果皮肤出现瘙痒、红肿,要第一时间来医疗站。”讲座上,苏梅还会演示如何正确佩戴防辐射口罩,“口罩要贴合面部,不能留缝隙,每次佩戴前都要检查有没有破损。”居民们听得认真,有的还拿出笔记本记录,在绝境中,这些细节就是活下去的“常识”。
四、技术细节:在废墟里拼出“新武器”
1. 武器改良:让“废铁”变成“杀器”
赵强的临时实验室里,传来金属碰撞的声响。他正带领技术组,将破损的陨石能量炮拆解,取出里面的核心部件,改装成“便携穿晶炮”。“原来的能量炮太重,不适合在废墟里使用,我们把炮管缩短,用轻便的合金材料做炮身,再将陨石碎片的能量核心缩小,这样一个人就能扛着走。”赵强按下测试键,炮口射出一道蓝绿色的能量束,击中旁边的钢块,钢块上立刻出现一个小孔——这是专门针对兽尸晶体皮肤设计的“穿晶束”,能穿透晶体,直击内部。
更实用的改良在“燃烧箭”上。技术组在箭头上裹了一层陨石碎片粉末,箭头尾部加装了小型火药包,射出后,火药包会在空气中燃烧,让箭头温度升高到800℃以上。“之前的燃烧箭只能点燃兽尸的皮肤,现在这种‘高温穿晶箭’,能融化晶体,再点燃内部组织,杀伤力提升了三倍。”赵强拿起一支改良后的燃烧箭,箭头泛着金属光泽,“昨天测试时,一支箭就解决了一只速攻兽尸,晶体融化后,它就失去了防御能力。”
2. 设备修复:让“旧机器”重新“运转”
避难所的角落里,技术组正在修复一台损坏的辐射检测仪。他们从废弃的收音机里拆出零件,用导线连接断裂的线路,再用胶带固定松动的外壳。“这台检测仪能检测到0.1μSv/h的辐射值,比我们现在用的便携仪精准多了,修好后就能更准确地监测避难所内的辐射变化。”负责修复的小吴,手里拿着放大镜,仔细检查每一根线路,“还差最后一根导线,就能通电测试了。”
他们还修复了一台旧时代的“气象仪”,能监测温度、湿度与风向。“知道风向很重要,能判断辐射雾的扩散方向,也能知道兽尸的气味会不会飘到避难所。”赵强指着气象仪的屏幕,“昨天监测到西北风,我们就提前加固了西北方向的阵地,果然有兽尸顺着风向过来了。”
五、人心凝聚:在绝望里焐热“希望”
1. 日常慰藉:用“小事”暖透“人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