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线的“晶能炮集群”也实现了“协同作战”。10台晶能炮通过无线网络连接,能根据兽尸类型自动分配任务——3台负责“远程狙击”,打击远处的飞翼兽尸;4台负责“中程拦截”,阻挡速攻兽尸冲锋;3台负责“近程防御”,击穿巨甲兽尸的晶甲。遇到大规模兽尸群,还能组成“交叉火力网”,火力覆盖范围扩大2倍。“上次20只兽尸同时进攻,晶能炮集群只用了8分钟就全部解决,没有一名队员受伤。”赵强按下模拟攻击键,屏幕上的晶能炮图标闪烁,火力路线清晰可见,精准无死角。
三、协作细节:让“两盟共生”融入每一次互动
1. 物资协作:从“精准调配”到“需求预判”
“晶能物资调度中心”的“AI需求预测模型”已投入使用。模型通过分析两盟的人口变化、季节更替、生产计划,能提前1个月预测物资需求——比如“下个月进入雨季,需要提前储备50套防雨服、30台抽水机”“小麦收割后,需要增加20台脱粒机、10个储粮罐”。调度员小张看着模型生成的报表,直接生成调配指令:“给‘方舟’调运20台脱粒机,给‘渡鸦营地’调运15套防雨服,明天上午送达。”指令发出后,系统自动匹配运输车辆、规划路线,甚至通知接收方做好卸货准备,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更高效的协作在“应急支援”上。上周“方舟”的晶能农场遭遇暴雨,部分麦田被淹,调度中心收到消息后,AI模型立刻计算出需要10台抽水机、50名支援人员,同时自动联系“渡鸦营地”的备用设备与空闲人员。从请求发出到支援队伍抵达,仅用了1小时40分钟,比之前的人工协调快了近3倍。“要是在以前,等我们联系好支援,麦田早就被淹透了,现在有了AI调度,一点都不耽误事。”“方舟”的农务组长感激地说。
2. 人才协作:从“技能传授”到“联合研发”
两盟联合成立的“晶能研发中心”里,技术人员正共同攻关“晶能电池续航提升”项目。“方舟”的技术员擅长电路设计,负责优化电池内部线路;“渡鸦”的技术员熟悉材料特性,负责研发新型晶核载体;双方每天召开线上会议,分享进展、解决问题,遇到分歧时,通过实验数据定方案,不搞“一言堂”。“以前研发靠单打独斗,遇到难题没人商量,现在联合研发,不仅效率高,还能碰撞出很多新想法。”“渡鸦”的技术员小李,拿着刚测试的电池样品,“我们最新研发的电池,续航比之前提升了50%,还能在-10℃的低温环境下正常使用。”
研发中心还设立了“技能认证体系”。两盟的技术人员可通过考核获得“晶能设备维修师”“晶能防御工程师”等认证,认证在两盟通用,持有认证的人员可在对方基地任职,享受同等待遇。“我去年考了‘晶能设备维修师’认证,现在每月会去‘方舟’的工坊工作10天,既能交流技术,还能多挣一份工资,一举两得。”“渡鸦”的技工老王,拿着认证证书,脸上满是骄傲。
四、传承细节:让“文明火种”在每一个细节里延续
1. 教育传承: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
“晶能希望学校”的“项目式学习”课程深受孩子喜欢。在“农场小管家”项目中,孩子们需要自己规划一小块麦田——从测量土地面积(学习数学)、计算播种量(学习农业知识)、记录生长数据(学习科学),到最后收获小麦、制作面包(学习生活技能),全程亲自动手。“我种的小麦收获了2.5kg,磨成面粉后做了10个小面包,分给老师和同学,大家都说好吃!”五年级的小远,拿着自己的“项目报告”,上面贴满了麦田生长的照片、数据记录表格,还有面包的成品图。
学校的“职业体验课”更让孩子提前接触社会。每月组织孩子去农场体验农务、去工坊体验技术、去防线体验巡逻,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我最喜欢去工坊,跟着赵工学修晶能设备,以后我想成为一名技术员,帮大家修好多好多设备。”三年级的小雨,手里拿着自己修理的简易晶能手电筒,眼里满是坚定。
2. 文化传承:从“记录存档”到“活态传播”
两盟联合打造的“废土文明博物馆”正式开放。博物馆里,不仅有《废土生存与文明重建手册》的原稿、陨雨时的旧物(如破损的防护甲、生锈的辐射检测仪),还有“晶能技术发展 timeline”——从最初的简易晶能炮,到现在的智能电网,每一件展品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与实物模型,还能通过“晶能全息投影”观看相关故事。“我爷爷以前就是用这种辐射检测仪,他说陨雨时,每天都要测几十次辐射值,才能确定大家的安全区域。”参观的孩子小李,指着展柜里的旧检测仪,认真地给同学讲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