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盟的晨光里,第一届“全域共生大会”在总盟的中央广场隆重召开。来自十二座聚落的代表身着统一的晶能纪念服,胸前别着刻有“共生”二字的晶核徽章,依次走上主席台。广场上,数万幸存者整齐列队,手中的晶能小灯汇成星海,随着微风轻轻摇曳,照亮了每个人眼中的希望。
一、大同之约:规则共守的文明基石
1. 章程迭代:全域一体的共生准则
大会正式通过了《晶盟全域共生总章程》,在原有基础上新增“生态永续”“文化互鉴”“危机共担”三大核心条款。章程明确:所有聚落共享资源调度系统,按人口与需求精准分配;晶脉开采实行“全域统一规划”,严禁任何形式的破坏性开采;各聚落保留独特文化,设立“文化交流月”,促进多元融合。
“章程不是束缚,是我们共同的承诺。”王斐作为晶盟总协调人,举起全息章程投影,“从今天起,没有‘总盟’与‘分聚落’的区别,只有‘晶盟一家人’。每座聚落都有平等的话语权,每一个人的需求都将被重视。”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代表们依次在电子章程上签字,红色的签名连成一片,像燃烧的火种。
2. 权力共享:民主共治的治理体系
晶盟成立“全域议事会”,十二座聚落各推选两名代表,共同参与重大决策。议事会下设“民生委员会”“技术委员会”“防御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分别负责资源调配、技术研发、全域防御与文化交流。“以后大事小事,大家一起商量着办。”来自山地聚落的阿勇作为防御委员会代表,激动地说,“这才是真正的人人当家作主。”
议事会首次会议便通过了“晶盟十年发展规划”:未来三年,新增五座生态聚落,实现废土核心区域全覆盖;五年内,建立完整的晶能技术教育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学习技术;十年内,启动“废土生态修复计划”,逐步降低全域辐射值,让荒芜的土地重现绿意。
二、技术普惠:晶能之光照亮每一处角落
1. 技术共享:全域普及的民生福祉
技术委员会宣布启动“晶能技术普惠工程”,将总盟的核心技术无偿向所有聚落开放。便携式晶能净水设备、小型晶能发电机、精准种植农具等标准化产品,将批量生产并配送至每座聚落;技术组组建“流动教学队”,深入各聚落手把手教学,确保人人都会用、能用好。
西部戈壁聚落的代表握着新配发的晶能净水设备,眼眶泛红:“以前我们要走几十里路找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喝到干净水。”技术组还研发出“简易晶能医疗舱”,能快速处理外伤、辐射中毒等常见病症,已在各聚落医疗站投入使用,让偏远聚落的幸存者也能享受到优质医疗。
2. 联合研发:全域协同的技术突破
十二座聚落的技术骨干组建“全域联合研发中心”,聚焦三大核心课题:晶脉再生加速技术、辐射中和技术、生态作物改良。来自城市聚落的老李团队与总盟技术组合作,优化了晶脉能量循环装置,让再生速率提升至0.05g/天;农务组与南部聚落的种植能手联合培育出“超抗辐射稻种”,亩产比之前提升30%,还能净化土壤中的微量辐射。
“单座聚落的力量有限,联合起来才能创造奇迹。”赵强作为技术委员会负责人,展示着最新的研发成果,“三个月后,‘晶能生态盾’将投入使用,能覆盖核心区域,进一步降低辐射值,让废土长出更多绿植。”台下欢呼声此起彼伏,科技的力量正为废土新生注入不竭动力。
三、生态重生:废土变沃土的奇迹
1. 全域绿化:多点联动的生态工程
“废土生态修复计划”正式启动,十二座聚落同步开展绿化行动。在晶脉周边扩大生态带,种植抗辐射绿植与固氮植物;在废弃城镇的废墟上搭建“空中花园”,利用晶能营养液培育花卉与蔬菜;在戈壁与山地聚落种植耐旱、耐寒的生态林,形成全域连通的绿化网络。
孩子们成为生态修复的“主力军”,每个孩子都认领了一棵“共生树”,定期浇水、养护,树上挂着写有自己名字的晶核牌。“我的树已经长高10厘米了!”小石拉着小狼的手,指着广场上的小树苗,“以后我们的家园会像树一样,越来越茂盛。”随着绿化工程推进,废土的风沙渐渐减少,空气也变得清新起来,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了野生的小鸟与昆虫。
2. 循环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晶盟建立“全域循环系统”,将生活污水通过晶能净化设备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将可降解垃圾制成有机肥,滋养作物;将不可降解垃圾回收再利用,制作成晶能设备配件。各聚落的能源消耗实行“自给自足+余缺互补”,通过晶能电网实现能量互通,避免浪费。
“以前垃圾随便丢,现在连落叶都能变成肥料。”张婶提着装满落叶的回收袋,笑着说。晶脉守护队与生态委员会联合巡查,严厉打击破坏绿化、浪费资源的行为,“生态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每个人都明白,守护环境就是守护自己的家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