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盟的晨光里,总盟“星际通讯中心”的穹顶缓缓开启,巨大的晶能接收天线对准深空,屏幕上跳动着来自探测器的实时数据流。三个月前发射的“晶望一号”探测器,成功抵达近地轨道空间站残骸,传回了第一组清晰的太空环境数据,更意外捕捉到一段来自深空的未知信号——那是一串规律的脉冲波,不似自然天体发出,更像智慧文明的通讯痕迹。
一、星讯解密:跨越星海的未知回响
1. 信号解析:技术攻坚的全域协同
联合研发中心紧急启动“星讯解码项目”,十二座聚落的技术骨干通过全息通讯同步协作。赵强带领核心团队分析信号频率,发现其与晶脉共振频率存在微弱共鸣;城市聚落的老李团队利用旧时代通讯技术经验,搭建信号解码模型;西部戈壁聚落的技术人员则优化接收天线,提升信号捕捉精度。
“信号有明显的加密逻辑,像是用某种数学算法包裹的信息体。”老李指着屏幕上的脉冲图谱,“我们已经破解了第一层编码,核心内容似乎是‘坐标’与‘问候’。”经过七天七夜的攻坚,解码工作取得突破:信号来自距离地球3.2光年的“α星系统”,附带的坐标指向该系统内一颗疑似宜居行星,末尾的问候语翻译为“我们守望生命,期待共生”。
2. 星途研判:机遇与风险的双重考量
全域议事会召开紧急会议,围绕“是否回应信号”“是否启动星际探索”展开热议。防御委员会代表阿勇忧心忡忡:“未知文明可能存在威胁,就像当初的雷霆殿,我们不能贸然暴露自己。”民生委员会代表则持不同意见:“探测器传回的数据显示,地球辐射虽持续下降,但资源总有耗尽的一天,星际探索是晶盟的长远出路。”
王斐看着全息投影中的宜居行星影像——蔚蓝的海洋、绿色的陆地,与旧时代的地球极为相似。“机遇与风险并存,但我们不能因恐惧而停下脚步。”他提议,“先向α星系统发送友好回应,介绍晶盟的共生理念与废土重建成果;同时启动‘星际方舟计划’,研发可载人的晶能星际飞船,既为探索做准备,也为家园留存后路。”议事会全票通过决议,回应信号的编码工作连夜启动。
二、方舟启航:为大同之境筑牢后路
1. 飞船研发:全域力量的集中攻坚
“星际方舟计划”由联合研发中心牵头,十二座聚落各司其职:总盟负责飞船核心动力系统,利用晶脉共振技术研发“晶能曲率引擎”;山地聚落提供高强度晶合金原料,保障飞船装甲强度;南部农场聚落培育“太空生态作物”,为星际航行提供食物支持;医疗组则研发“太空抗失重药剂”,解决长期航行的身体适配问题。
研发过程中,团队遭遇诸多难题:晶能引擎的能量输出不稳定、太空作物在模拟失重环境下难以生长、飞船生命维持系统的循环效率不足。但全域技术人员协同攻关,老韩凭借矿工经验优化引擎散热管道,农务组通过调整晶能营养液配比解决作物生长问题,医疗组结合晶能医疗舱技术完善生命维持系统。“这不是某一座聚落的任务,是我们共同的未来。”赵强看着逐步成型的飞船蓝图,眼中满是坚定。
2. 生态备份:家园生机的永续留存
为应对未知风险,晶盟启动“全域生态备份计划”。在总盟地下建立“种子基因库”,收录所有抗辐射作物、生态修复植物的种子与基因样本;在南部新聚落搭建“生物保育馆”,收养珍稀野生动物,建立基因档案;技术组则将晶盟的核心技术、文明记录、共生理念,存储在特制的晶能存储介质中,可抵御极端环境,留存万年。
“就算未来遭遇意外,我们也要把文明的火种保留下来。”负责基因库的老张,小心翼翼地将超抗辐射稻种放入低温存储柜,“这些种子不仅是食物,更是我们的希望。”孩子们也参与到备份计划中,他们写下对未来的期许,绘制家园的美景,这些充满童真的作品与基因样本、技术资料一同被封存,成为文明传承的见证。
三、内守根基:大同之境的稳固防线
1. 防御升级:全域联动的立体屏障
在推进星际探索的同时,防御委员会并未放松家园守护。全域防御系统升级为“天地一体防御网”:地面上,各聚落的晶能炮集群实现实时联动,可快速支援任何受威胁区域;天空中,部署小型“晶能预警卫星”(由探测器改造而成),监测全球兽尸活动与异常能量信号;地下则加固核心区域的防御工事,建立应急避难所,确保极端情况下的居民安全。
模拟演练中,“天地一体防御网”展现出强大威力:预警卫星提前20分钟探测到北部山区的兽尸迁徙,地面晶能炮集群远程拦截,战斗组快速出击清理残余,整个过程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星际探索的前提,是守住我们现有的家园。”陈默作为防御总指挥,在演练总结会上强调,“内外兼顾,才能行稳致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