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州城的秋意比往年更浓些,风卷着落叶在青石板路上打旋,却被校场里震天的呼喝声碾得粉碎。朱元璋踩着满地碎金似的银杏叶往点将台走,靴底碾过叶片的脆响,竟被淹没在嗬!哈!的喊杀里——那是新来的流民正在练枪,木棍撞上草人发出闷响,混着汗水砸在地上的声音,织成一张紧绷的网。
大帅!常遇春光着膀子扛着杆铁枪从队列里冲出来,古铜色的脊梁上淌着汗,像抹了层油,刚编的破阵营,全是些庄稼汉,今儿第一天练疯魔枪,就有三个小子把枪头捅进草人咽喉里去了!他咧着嘴笑,露出两排白牙,枪杆往地上一顿,震得尘土飞起,照这势头,不出三月,就能跟陈友谅的巨舰营硬碰硬!
朱元璋没接话,只是往校场西头瞥了眼。那边搭着十几排草棚,新收的流民正围着口大铁锅喝粥,稀粥里飘着野菜,却没人抱怨——三天前他们还在淮河沿岸啃树皮,是朱元璋让人用船把他们接来的。此刻有个瘸腿老汉正用木勺给孩子喂粥,孩子的小手抓着棚柱,眼睛却直勾勾盯着校场里的操练,那眼神里的光,比锅里的油花还亮。
李善长呢?朱元璋扯了扯被风吹乱的衣襟,军袍下摆扫过台边的箭囊,发出簌簌声。
在粮仓核账呢。徐达从后面跟上来,手里攥着卷名册,新运到的五万石粮,他说要亲自过秤。还说......他顿了顿,压低声音,破阵营的小子们太能吃,再这么造下去,得提前往滁州调粮。
朱元璋笑了声,往点将台上走:让他算仔细些。脚步顿在台口,他忽然转身,目光扫过校场,告诉李先生,粥里多搁把米,别让弟兄们饿着练。
点将台的木板被踩得吱呀响,台下的呼喝声忽然停了——所有人都抬着头看上来。朱元璋接过亲兵递来的铜喇叭,吹了声尖锐的哨音,惊得檐下的麻雀扑棱棱飞起来。
知道为啥叫你们来吗?他的声音透过喇叭炸开,像块石头砸进湖面,陈友谅的巨舰营在长江里练炮呢!他的黑风骑已经过了安庆,离这儿就剩三百里!
人群里起了阵骚动,有个刚放下锄头的汉子手里的木棍掉在地上,发出的闷响。
怕了?朱元璋冷笑一声,喇叭口对着那边,三个月前你们在淮河边上,树皮都抢不着的时候,怎么不怕?他忽然提高声音,现在有粥喝,有枪握,倒想起怕来了?
那掉木棍的汉子脸涨得通红,捡起棍来攥得死紧,喉咙里挤出句:不怕!
朱元璋把喇叭往台边一掼,纵身跳下台,落在人群中间。他走到练枪的队列里,从个瘦小子手里夺过木枪,手腕一翻,枪尖地挑断三丈外的草人脖颈,陈友谅的楼船是大,可它转弯得半袋烟功夫!他的黑风骑是凶,可咱们濠州城外的烂泥塘,能让他们的马陷到肚子!
他又指向西头的草棚:看见那瘸腿老汉没?他儿子昨儿跟我说,要替被陈友谅兵杀了的娘报仇。再指向东边的兵器坊,铁匠张的独子,十二岁,正跟着铸箭头呢,说要亲手射穿陈友谅的船帆。
你们呢?他猛地转身,木枪往地上一拄,震得周围人脚边的尘土都跳起来,你们的仇,你们的盼,不都在这枪尖上、这铁锅里、这濠州城里吗?
呼喝声再次响起,比刚才更烈,像是要掀翻云层。常遇春扛着铁枪带头喊:杀陈贼!护濠州!两千多号汉子跟着吼,声浪撞在城墙上反弹回来,嗡嗡作响,惊得远处的雁群都改了队形。
朱元璋往点将台回走时,徐达拉了拉他的袖子:刚接的探报,陈友谅的宣慰司在采石矶造了二十艘,每艘能载三百人,还安了佛郎机炮。他把密报递过去,还有,他收编了黄蓬教的教徒,那些人光着膀子念咒就往前冲,跟疯了似的。
黄蓬教?朱元璋扫了眼密报,嘴角勾起抹冷意,正德年间就被剿过的邪祟,也敢拿出来现世。他把密报塞进怀里,让人去查他们的老巢,找几个懂符咒的道士来,给弟兄们画些护身符——不是信这个,是让弟兄们心里有底。
徐达愣了下,随即点头:明白。
校场北头的兵器坊里,叮当声比往日更急。铁匠张光着膀子抡大锤,火星溅在他黧黑的胳膊上,他浑然不觉,只是盯着砧上的箭头:再淬回火!陈友谅的船板厚,得让箭头带倒钩!旁边的小徒弟举着风箱,脸憋得通红,风箱拉得像打雷。
忽然有人喊:李先生来了!李善长背着个账册袋走进来,手里捏着张单子:刚从滁州调的精铁到了,共三千斤。他指着单子上的数,破阵营打一百杆长枪,剩下的全铸箭头——记住,杆要直,头要尖。
铁匠张咧嘴笑了,露出缺了颗牙的牙床:放心!我儿子说了,要让这些箭头,个个都能穿船板!
夕阳西斜时,濠州城的四个城门忽然同时挂出了征兵旗。旗上用朱砂画着柄带血的刀,下面写着保家卫土四个大字,风一吹,字幅展开,像块烧红的烙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