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姝和成玉在小青山村里待了整整一个星期。
成玉美其名曰说是给她充电,其实每天天不亮,就要拉着她起来绕着村子走一圈,爬山,回来有时候还要帮着村长家干干农活。
刘姝很小的时候也在外公外婆家帮忙干过农活,但也就是小打小闹,跟着大人捡地上掉落的麦穗,又或者是给家里养的鸡鸭喂喂饲料之类的。
如今多年养尊处优,在小青山村忙着干农活,占据了她大部分的时间,白天累的直不起腰,晚上就睡的特别香。
根本不用吃药,在小青山村这几天,是刘姝这段时间以来睡过最好的觉。
规律作息,每天又有一定的锻炼,不过几天,刘姝的气色就好了很多。
成玉坐在院子里看她和村长的儿媳一起择菜,两人窸窸窣窣的聊天,刘姝时不时抿嘴一笑,脸上全然没有了之前的低落和厌世。
取而代之的是蓬勃的生机。
为什么带刘姝过来小青山村?
那晚刘姝醒过来之后,她眼中的死气让成玉感到心惊。
他在D国念书,和教授一起做过一个课题,研究主体是一个有精神分裂症状的女孩,她总说有人和她说她该死,这种情形已经维持了三年之久。
后来这个女孩因为长期的幻听以及被害妄想,被家人强制送进精神病院治疗,但物理和药物的治疗显然已经不能拯救这个女孩。
她很快就跳楼自杀了。
这个女孩情绪正常的时候,她思维敏捷,智商奇高,如果不是因为生病,她或许已经在顶尖大学肆意享受着人生。
可一旦发病,这个女孩就会完全变了个人,要么啃手指自言自语发出怪声,要么手舞足蹈地和空气对话,一会儿哭一会儿笑。
常人或许很难想象,一个光鲜亮丽的女孩,在发病的短短时间里,就能把自己搞地蓬头垢面,埋汰不已,这种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漂亮女孩,总会受到一些坏人的觊觎。
所以当清醒的自己意识到她发病时遭受了什么时,清醒的人格也承受不了这种打击,她不能忍受自己这么活在世界上,所以她进了精神病院后没多久就从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她自杀前,成玉才和教授去和她访谈过。
当时那个女孩的眼神,和刘姝的那晚的非常像,都是厌倦尘世毫无生机。
成玉担心刘姝也会做出这种选择,所以当机立断地带刘姝来到了远离尘世的小青山村。
大城市的人为什么总喜欢在假期往边疆高原跑,其实也是为了给自己喘口气的时间。
远离城市,远离让自己有压力的一切环境,短暂地切断它们,去一个没有那么发达的地方,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什么也不想,好好休息,给自己充充电,这才能有继续回去奋斗的勇气。
对于刘姝,何尝不是这样呢?
成玉其实一直避免在B市和她谈起“自杀”这个话题。
但在小青山村看她精气神逐渐恢复,成玉觉得是时候聊聊这个话题了。
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在心情沉郁的时候,很容易做出一些消极的举动,或是自残,或是自杀。
自残其实就是自杀的前兆。
正常人是不会对自己下手的,平时切到手指也会大呼小叫。
但病人不一样,当他觉得痛苦时,往往喜欢用自我伤害的方式转移心理上的疼痛,甚至生理上的疼痛能让他们产生一定快感。
这种次数一多,对疼痛没有了正确的认知,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死亡的恐惧。
刘姝曾经陈述过她有自残的历史,这件事其实一直挂在成玉心里,但他不能表现出对这个事情的过分注意,这会对刘姝造成过多的心理暗示。
他和刘姝相处下来,发现刘姝其实是一个隐形的讨好型人格。
这种人格或许是她从小的时候,被做教师的父亲严格要求下养成的。
她常常会忽略自己去迁就别人,比如在离婚这个问题上她甚至不愿意多和父母谈。
正是因为她担忧父亲会对此多加指责,所以她想自己解决好之后再把结果告诉他,这样即便父亲发怒,也无济于事,他已经失去对过程进行干涉的时机。
这一点很不错,其实是刘姝自我的一种觉醒,她在有意识地反抗自己这种人格,但这是她远离父母这个压力源的缘故,换做她父亲一直呆在她身边,她未必会做这种选择。
但面对姚沐风,刘姝其实是势弱的。
这也是过去那段婚姻中,她太过压抑自己,以至于放纵了姚沐风,让那个男人对她为所欲为造成的,所以每当她在这段关系中感到痛苦,首先是谴责自己,伤害自己。
不过让成玉觉得还不错的是,这一次刘姝起码选择拿刀对外,而不是再伤害自己了。
只不过这件事需要好好引导,持刀伤人固然是不对的,但刘姝捅的那是罪魁祸首,也不必为此承受心灵重压。
晚饭后,成玉把刘姝叫了出去。
两人一起走在乡间小道上,头上是满头繁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