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我们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我们并不是大自然的整个情况,所以,我们该握握,该持有持有;
即,放下兵器都是那些“高手”去从事的,我们不是高手,所以,弃剑就等于是放弃生命;尊严只在剑锋上,真理只存在于大炮的射程之内;
可以不用,但是,一定要有;
即,这是我们和大自然的不同之处,即,我们如果哪一天也变成大自然情况了,那么,我们就也不用刻意地去长恃身先了,那么,只要我们一天不是大自然,就不能够去完全的使用像大自然一样的“猴子搬包谷”的这样一种变化心态;
因为,对大自然而言,一切都“珍贵·珍惜”的事物,都是很难讲是存在真正可珍惜之处的;
即,有太多被我们当做宝贝的事物,于自然而言,都是很司空见惯的情况;
即,“司空见惯”,这个词,为什么不去“司物见性”为什么一定是“司空见惯”的,即,种花家的言辞词意都是很有趣的;
因为,大多数,大部分都是曾经了解“自然”的人留下的;
即,我们是生活在曾经一群又一群的“得道者”的人文认知意识中,而他们,却依然已经连“意识的形态”都用不去了解了;
为什么,因为,每每当我们了解到一件事物,很是熟练的时候,就是连其中“最根深的状态”也不要去具有,而就只需要保持在一种浅浅的浅显方式中就可以了;
即,与之类同的,就还有,目中无人,目空一切,如入无人之境,以及皆若空游无所依,等等,这些按理说,都可以去以“证道词”的方式进行理解,只是都被我们后世之人用在了描述“感情·情感·性格”等等的人设方面的问题上了;
即,我们不要连“感情是什么的物理变化是什么都不了解”;即,我们的感情是很丰富的,丰富到以至于无法自控,要去了解“性情·感情·情绪”这些事物的“物理变化”是什么;
然后了解了以后,再去以“至空不空”的方式,去将其中的“了解情况·化解掉”,回归于最朴素的状态,以至于做到那种如同“道”一般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情况;
即,这种,就是说,我们,比如说,得到了一种“物理的根本认知”,那么,我们就去“以道观物”,发现所有事物的变化情况;
那么,这时,就是说,我们还是处在一种“以其中的认知·看法·去执着·去长恃于事物的状态”;
那么,当我们真正的开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时候,就是说,让苹果依旧是为是苹果,而不再只是继续坚决地认为“苹果是为物质的变化·苹果是为虚空的不平衡叠加态”;
对吧,如果,我们觉得苹果是物质的,那么,就是说,我们正在以“物质的这种思维方式·对·苹果本身进行物理性加持”;
那么,如果我们不去刻意地用这种“理念的方式加持”,那么,苹果就是苹果,开吃就完了;就是回到一种最淳朴的方式中;
就是,如果是主宰的,那么,我看到一个铅笔,就会觉得“万法皆空”,对吧;因为,我,在以一种“持有性的观念”对其中生来自然的铅笔进行自我的认知化设定;
那么,如果是不去主宰的……那么,铅笔就是铅笔,或者能够去描述铅笔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没了铅笔,素描就还不容易去练习那种笔触;或者有很多不同的、各种各样新颖的理解方式;
此时的理论就是,看山是山(不懂无知),看山不是山(懂了有所执·会了但就是依旧挺犟),看山还是山(无有所执);
那么,以上就是大概的划分的状态,那么,自然,是怎么变化的,即,自然,让以上的所有观念都变化融会贯通在一起;
并且,在该执的时候,就会有人出现去执守;不执的时候,就又会进行无所事事般的闲逛;
就,自然是具有根本根源性的多变,而又万变不离其宗的状态;
即,“化字诀”,道化天下,对吧;
即,道,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状态,即,因为,“微小·柔弱”,所以,以其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就,因为,太过于“微小”,就好像,特别特别小的一条小鱼,在面对具有漏洞般的“渔网”,这种情况怎么打捞?就好像“入侵的寒气”,即,因为太过于“微小”了,所以,穿透力很强,又不具备被人为看得见的状态;
化字决,和空字诀;对吧,我们见过博主有讲;已经距离了解种花家的基础理论很近了,只差一点点,就可以触碰到自然的根本处境了;是谓,众妙之门;对吧,这是夫子说的;
所以,就是说,那种对于一件事情很是“熟练的话”,其中的变化就会很是“微无”的状态,此时,就是,好像是一种不容易被察觉的情况;
就好像,“习惯”,习惯有好的一面,但习惯是一种阻力,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经常陷入到“习以为常”的状态中,即,因为,“习惯性的变化”,就会导致那种“惯性的变化”在我们的认知中转化为一种“类同的相静状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