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回到“石头和外界”中,“石头·不平衡存在的消除”,和“外界·不平衡存在的消除”;
因为,石头的这种“空与非空交易状态的成形作用”的存在性,就导致了,在不发生“形象和相位运动”的相互作用时,“外界”也需要在一种“存在的状态下”,才能够完成和“石头”之间的“不平衡互动”;
那么,其中关于“存在”的“消除性”,在不改变形象和相位的状态下,其实都是一样的;因为,都是基于彼此“空与非空的生灭相互状态”;
而只有在“形成了相互性”中,才会出现“改变事物形象”,改变我们面向对象的基础上,出现其他变化;
那么,就是说,“存在”和“彼此破缺的不平衡状态”;
其中在对“存在”消除的共性基础上,就还是,会因为“彼此之间被我们用概念分开的不平衡状态”,而出现“相互运动”和发生“彼此的形相变化”;
而,二者分别为“不平衡状态”,因为,都是我们将一整个的虚空整体变化分为了两部分“石头和它的外部”,但是又会因为其中的“相互性”而进行一种“得以可实现平衡化的变化和运动”;
那么,就是说,这种“两者·互补的不平衡状态”,会因为,彼此之间的相互运动,而可以形成出一种“真空的极均状态”;
而这个,事实上我们再仔细想,就是说,这种“空与非空”交易所形成的“事物”,它们在“每一个”运动的环节和姿势中,其实都是可以使得“真空”出现均态情况的;
因为,它“即刻·当下”,就是说,即使是,“非运动状态”,不运动的情况下,也依然是一种“真空的极均”状态;
然而,它却依然选择了“运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在带动这种“不平衡性”产生变化;
就是说,以其,我们其实“变不变·动不动”,以其“真空”中都是处在“极均状态”的;
但是,为什么,“虚空中的空与非空”就依然是要处在一种“变动”的状态中;
那么,就是说,极均状态,并不是一种可以让我们“动和变化”起来的原因;
极均状态,会因为它的“空与非空的交易状态”而使得我们“存在·显现”,但是,它并不能够使得事物产生“运动”;
那么,就是说,能够使我们产生“运动·动态化”的另有原因;因为,就是说,我们发现,我们的那种瞬时性、当下的定格性中“变或者不变”,其实“真空的极均”状态,都是保持“一致”的;
然而,真空的极均状态,依然是一种“不变的一致状态”,而我们却还是要处在一种“不断的变化中”,那么,就是说,促使我们继续不断发生“变化”的,究竟又是什么;
而虽然,在“虚空”,当然是要能够使得“空与非空处在不断的交易状态”,才可以形成“真空”,这就是说,“空与非空”必须变到不变的状态,就是说明,其中“空与非空”的动态性还在,但是,当我们把“当下”去进行“定格”时,发现,那种“真空状态”,依旧还是它自身的“极均情况”;
那么,这样的话,就是说,“空与非空”的确需要变化,但是,其实“我们·变与不变”都是不会影响到“真空的极均状态的”;
因为,只需要“空与非空”不断地变化,实现自我追赶,以至于“真空”状态出现,完成极均效应,然后,其实在这种状态中,“变”或者“不变”就已经区别不是很大了;
虽然,也在变,但是,作为并不是“空”,也不是“非空”的我们……我们是一种在“空与非空”通过无间不断的交易,在变到不变中,所产生的“变相”;即,我们是基于这种“交易状态”,或者说,世间的所有万事万物都是,无一例外;因为,“空”与“非空”,是无法做到“定相·停止”的;
那么,就是说,在这样的“基础版”的“空与非空·交易中”,“空和非空”就都是已经同时处在了一种“彼此并不存在的状态”,因为,它们彼此会在那种“无间的瞬时中”就完成自身的追赶转化,即,不需要产生时差;
那么,这个就是说,“空”与“非空”的再次出现,是基于“空与非空·无间不断交易的真空状态下”所形成的一种“虚成的物相”;
即,它们不再是真的“空”或者“非空”,而是,通过“彼此无间不断的变化”,使得原本的“空”与“非空”变为了一种在不断的交易变化中所实现的“虚相”;
即,虽然原本的“空”与“非空”也只是我们所“假设的一种实物·实质”,但是,通过它们“无间不断的变化”,就导致了,没人,没谁,可以、能够、得以继续保持自身的原有状态;
而,又,遗憾的是,这样的“假设的实质状态”并不会凭空消失,那么,这样的话,就是说,只能是于一种“无间不断的变化中”继续“显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