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倬质魏后不久,秦赵爆发了阏与之战。
举凡大战,嬴稷都会用白起,但这次没有。
他用了名不见经传的胡阳。
胡阳是谁?就是跟着魏冉和白起参与过胡阳之战的一位客卿,不过现在已经是中更了。
闻之,白起手下的几个小将都愤愤不平,以耿直的蒙骜带头,王龁、桓齮附和,纷纷在白起面前表达了不满。
“不打仗正好,好好歇歇。”
在白起看来,他恰恰是因祸得福。
不过哪儿来的祸?只能说是受他老大哥魏冉的牵连罢了。
经过范雎的鼓捣,嬴稷现在刻意避开了楚系一派的人,明眼看来,白起和魏冉之间是脱不了干系的,那么只能被晾在一边了。
还有一点,如果让白起去打赵国,赵国很有可能狗急跳墙,在背后搞一些小动作。
比如跑去策反魏国,甚至还有可能不知死活地以各种形式直接威胁在魏的嬴倬和白仲。
帝王深意,能看得透彻的,基本上都不会像蒙骜他们一样头脑发热在这儿嗷嗷叫。
当然,可没有贬低蒙骜等武将的意思,他们也只是为白起打抱不平而已,毕竟在这之前几乎硬骨头都是白起带头去啃的。
这一下换了人,还是个不太知名没什么战绩的胡阳,大家也都挺不适应的。
“这下子看别人去打仗,心里不舒服吧?”
下了朝,魏冉和白起一同离去时交谈道。
“朝中名将如云,若次次都让我白起去,会招人恨啊。”身边没有其他人,白起故作轻松地开起了玩笑。
“说到底,还是因为老夫的原因,连累你啦。”
“大哥多想了,王上并不是针对我等,”白起看了看四周,声音压低了些,感叹道,“实在是白起不能去啊。”
“此仗,难。”
白起能不知道么,他早看得透透的,胡阳虽然领兵十万,但阏与道远险狭,人数上并不会占什么优势。
也正是看清楚这一仗胜负难分,白起才庆幸嬴稷没派他去,否则,战无不胜的英明倒是要被打破了。
“廉颇不一定会出面。”白起道。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名将都有一个特点,除审时度势外,还有谨慎。
白起所料不假,确实是赵王找到廉颇,但廉颇认为这仗不好打,选择了拒绝。
“如果照你所说,我们少了个强敌,胡阳这一战还是有可能胜的啊。”
都自顾不暇了,还要去管别人的闲事,魏冉这心可真是大。
至于胜负如何,白起笑而不语,一副天机不可泄露的样子。
其实本来就是这样,未战先言败,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传到嬴稷耳朵里,头上这颗脑袋还想不想要了。
阏与之战期间,白起赋闲在家,偶尔会被嬴稷召进宫去探讨前方战事,但他只是听嬴稷说,自己这个闷嘴葫芦却很少发表意见。
儿子不在,家里虽然冷清了许多,但只有老夫妻俩,生活倒也过得自在安逸。
这是提前进入退休生活了。
但这种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当前方的一纸军报传来,沉闷、怒火、低靡、愤慨,各种情绪复杂交织,一齐笼罩在了咸阳城的上空。
是的,如白起所料,阏与之战秦军大败。
狭路相逢勇者胜,赵国的廉颇是没出面救援阏与,但却来了个更狠的角色,赵奢。
由于胡阳骄傲轻敌,再加上自身战斗经验不足,最终被赵奢击败,所率十万大军伤亡散逃殆尽。
消息传回国内,嬴稷气得成了桌面清理大师,把桌上摆放的竹简扔的一干二净。
娘的,早知道让白起去了,寡人的十万大军呐。
嬴稷一时缓不过神来,范雎吓得也不敢说话。
对于二人来说,他们都败得很惨。
阏与之战是范雎以“远交近攻”之说游说嬴稷后的第一场大战,胡阳是他举荐的,但这仗却搞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使秦国遭受了少有的惨败,可以说,范雎的开场并不太好看。
魏冉是窃喜的,也是冷眼旁观的,阏与失败,也就意味着目前他的地位尚且无人可撼动,他可以先松一口气了。
朝中乱成了一团,这个时候没有人会管白起怎么想。
只是有些事后诸葛亮搞嘴吹,要是派武安君去,此战也不至于败得这么惨,弄得秦国这样被动怎样怎样。
凡此种种说法,都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人家嬴稷心里正烦着呢,这么说不就是逼着他承认是自己决策失误么?
不明智,太不明智了。
于是白起选择称病在家,先避开这波风潮再说。
【我们前面说华阳之战后的好几年中白起再没有领军打仗,依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确实是这样,但up主要在这里说一场和白起无关的仗,就是阏与之战。】
白起:……
别搞我兄弟,我躲还来不及呢。况且你都说了和我无关,那还讲个啥。
但别忘了,错位时空,梁陌雨是听不到白起讲话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