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夜色愈发浓稠,路灯散发出暖黄的光晕,透过斑驳的树叶洒进教室。树影在地面摇曳,与练习纸上的水痕相映成趣,给原本枯燥的练习增添了几分诗意。
九月掏出手机拍下这特别的"发音图谱",晓雯对着镜头比出胜利手势,额角的碎发沾着汗水,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远处传来其他同学的欢笑声,但此刻,属于她们的小角落,正绽放着独有的光彩。
九点十分,课程在神秘氛围中进入新的篇章。张明阳老师关掉顶灯,用投影仪在墙上投出星空背景,凯尔特竖琴的旋律缓缓流淌。
"现在,我们要学习一首能让音标活起来的歌——《You Raise Me Up》。"他轻轻拨动吉他弦,前奏如潺潺流水般淌出,"这首歌诞生于爱尔兰的古老传说,讲述的是人们在困境中相互支撑的力量。"
随着故事展开,屏幕上出现了爱尔兰广袤的草原、蜿蜒的海岸线,以及教堂里回荡的圣歌声。当画面切换到古老的石堡时,老师突然用手电筒模拟月光,在墙壁上投射出晃动的光影,营造出神秘的氛围。
教唱环节堪称一场音乐与语音的盛宴。老师将歌词拆解成音标图谱,每个单词旁都标注着详细的发音技巧:"listen"的/l/要发成含糊音,他便让同学们把手放在脖子后方感受震动;"mountains"的/?/要配合舌根后缩,他就夸张地后仰身体,做出仰望高山的姿势。
当唱到高潮部分"You raise me up"时,他突然停下,举起一把木质弓箭道具:"注意这个/ei/双元音,要像拉开弓弦一样饱满!"说着用力拉弓,弦发出"嗡"的一声,同学们跟着夸张地张大嘴巴,教室里的歌声顿时变得铿锵有力,声波甚至震得窗户上的玻璃微微颤动。
小组练习时,教室变成了创意工坊。有的小组用尤克里里伴奏,和弦声与歌声交织;有的用手机制作和声,反复调整混响效果。九月所在的小组别出心裁,将歌词改编成情景剧:用蓝色绸带模拟波涛,当唱到"To walk on stormy seas"时,几个同学举着绸带快速晃动,配合摇晃的动作表现风雨中的坚定。
晓雯因为擅长高音,主动承担了副歌部分,她站在教室中央,闭着眼睛投入地演唱,声音清澈而充满力量,唱到动情处,眼中闪烁着泪花。教室内的暖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她身上,为她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
临近十点,展示环节成为了梦想的舞台。第一组同学穿着自制的爱尔兰服饰——用床单改制的长袍,用毛线编织的围巾,在"舞台"中央点亮烛光,用和声演绎出歌曲的神圣感,烛光映照着他们专注的脸庞,仿佛真的置身于古老的教堂。
第二组则将歌曲与街舞结合,强烈的节奏碰撞出独特的火花,地板在舞步下发出咚咚的声响,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却浇不灭眼中的热情。轮到九月小组时,他们在背景播放着同学们学习音标的照片合集:从第一天念错/θ/时皱起的眉头,到现在自信发音时绽放的笑脸。当歌声响起,不少同学红了眼眶,张明阳老师悄悄擦拭着眼角,牛仔外套的口袋里露出半截用过的纸巾。
课程尾声,老师播放了专业合唱团的版本进行对比。"你们看,"他指着屏幕上歌唱家的口型,"完美的发音不是机械模仿,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说着,他取下吉他背带,站在教室前方:"现在,让我们放下所有技巧,用心再唱一次。"
钢琴声缓缓响起,这次没有夸张的动作,没有炫技的高音,只有轻柔而坚定的歌声。九月看着身边的同学,有的闭上眼睛,有的轻轻摇晃身体,那些曾让她头疼的音标,此刻都化作了跳动的音符,与同学们的声音交织成温暖的旋律。窗外的月光为教室镀上银边,每个人的脸上都闪耀着光芒,歌声中,仿佛能听见梦想拔节生长的声音。
十点的钟声准时响起,悠长的声浪撞碎在教学楼的玻璃幕墙上,惊起几群归巢的夜鸟。九月裹紧外套走出教室,夜风卷着深秋的凉意钻进衣领,却挡不住她轻声哼唱的热情。《You Raise Me Up》的旋律像条温暖的丝线,缠绕在唇齿间,那些曾让她咬疼舌尖的音标,此刻都化作灵动的音符,随着脚步在石板路上跳跃。
拐过教学楼转角时,远处宿舍楼上星星点点的灯光渐次亮起。九月低头看着手机,培训群里的消息仍在不断弹出:小李发了新优化的音标评分系统截图,晓雯分享了小组展示时的幕后花絮视频,还有同学上传了改编版的音标版《卡农》演奏。指尖划过屏幕,嘴角的笑意愈发明显,这些天的酸甜苦辣,此刻都酿成了甜蜜的回忆。
推开宿舍门的刹那,暖黄色的灯光裹挟着奶油甜香扑面而来。桌上的庆功蛋糕泛着诱人的光泽,巧克力在烛光中微微发亮。每块蛋糕旁都插着小巧的音标造型旗子,/θ/音被做成闪闪发光的宝剑,/?/音化作带着翅膀的小精灵,可爱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