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
百字碑
养气忘言守,
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
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
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
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
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返复,
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
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
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
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
端的上天梯。
张三丰丹道—-《张三丰内丹36诀—-全文版》
【原名《静坐修行次第》;亦名《黄庭要道》】
摘自:台湾萧天石《道藏精华》
张三丰真人所传
第一步:行补身漏法——得却病延年之果
(甲)补身之理:人在母胎,以灵性一点,受母体气血生育,十月胎足.分离母体.遂有人形。由一岁至十六岁,阳气充足,丹田气满。有时气到阳关,外肾感发,即有情欲之思。一与妇人交合,于是十余年之元阳,遂至遗漏。此漏既开,最难复闭,为日渐久,则身体所生之精液,多由此窍遗漏,(精液一去,元气随之)故成为败絮其中之躯壳。风雨摧残,寒暑凌逼.疾病感染,丧亡渐至,此人之所以不能长生也。需补身之理,既如上述,于是补身之法尚焉。其法行于既漏之身,将所漏之窍,复行塞闭,并将已漏之精,再行补足,及至精满气足,补功已毕,即神爽体健,百病不侵,延年益寿,不求自得,此为修真中之第一步也。
(乙)补身之诀:凡为既漏之身,情欲一动,则身中精气,随情欲直奔阳关,于是外肾暴举,即顺行其生物之规道,此亦天理自然,为造化之机,非人故欲如此也。学习静坐,第一要注重精气,不使外泄,乃能补得身体。
故静坐时,先须定其姿势(再详),次将诚意存于下丹田,一也。
极力遏止杂念,二也。
用目内视即所谓“回光返照”下丹田,三也。
但不可过于着意,只下丹田时时有知觉即已,四也。
初入坐时,即抱定此旨,坚心做去,不见效验不止,五也。
初学静坐,呼吸自然不匀,但不可强调呼吸,及使心气不得自然(注意),但能常将诚意存于下丹田,呼吸之气,自能渐深渐匀,六也。
静坐时,不可过于着意,亦不可一时无意,七也。
着意即落于“有”,无意即落于“空”,皆非道也(注意),须设想一切皆“无”,即自己身体,亦不自觉其“有”,惟有一点诚意,存于下丹田,不偏不倚,无念无思,方合于静坐之道,八也。
初习静坐,凡以上之要道,往往一时不能做到,不妨渐渐而来(注意),有时杂念忽起,是即诚意已驰(注意),宜再速收诚意于下丹田,则杂念自灭矣,九也。
有时忽见人物花草诸幻像,是即诚意已冥(注意),宜再检点诚意,则其像自消矣,十也。
初学静坐,时间以半点钟至一点钟为宜。静坐日久.以一点钟至两点钟为宜。若不觉其苦,再延长时间,亦无不可。功纯则效速,功少则效缓,自择可也。古人静坐,每日以子午卯酉四次,约三月之久,即可将补身功夫完满(注意)。惟因身体有强弱之不同,行法有得当与否,所以成效有迟有速也。静坐一月之久,即觉心气平静,呼吸自和,渐而下丹田微觉震动,渐而胸中热液下降下丹田,渐而下田温暖,渐而震动,传及全身,达于四肢,渐而督脉血液,由背后起,过玉枕、上田、明堂、鹊桥、重楼,达于黄庭。
此系血液流通,与阳精过关入黄庭事不同,要明白心领。渐而全身血液,能随意聚于下丹田(意存则气血来潮,意散则气血分散。静坐日久,方能使全身气血,听命如意)。渐而下田异常温热,而内肾如汤煎,睾丸通过热气,渐而目前发光如电。渐而华池玉液盈溢,渐而脑后震响,渐而血脉畅通,渐而外肾不举,渐而阳关紧闭,复返童身,气足体轻,目朗耳聪,百病不侵,延年之果得矣。
第二步:行换身法——以成长生不死之果
(甲)换身之理:迨至精气满足,下田真阳之气.必自寻道路,延注他方.故起下田,循下鹊桥,入尾闾,透三关,经上田,至明堂,渡上鹊桥,下重搂,抵黄庭,经循督任冲三脉,渐渐分润全身,灌溉百骸,于是身体之阳气渐增,阴气渐灭,近者六七月,远则九十月,即可阳气充满全体,肌肉发生光泽,神清食减,遂至大定。
此时之身体,气为阳气,血为阳液,骨内为阳质,风雨不能侵,寒暑不能入,长生之体,于以成矣。丹经所渭过关服食者,正此事也。惟以尚非不坏之体,因其仍为有形,有坏之可能性也。欲求永远克却轮回,当于此第二步完毕,再进第三步工程而后可。
(乙)换身之诀;补身已毕,是时一团阳气,聚满下田,昼夜温暖如阳春之日,丹经谓之大药,是为外丹。有此情况,仍宜照旧静坐,不可略有欣喜成效之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