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散去,李瑛回到含象殿批阅了半个时辰的奏折,转眼就到了晌午。
由于公务繁忙,在没有宴会的情况下,他的午饭都是一个人吃。
只有晚上的时候,才会在后宫嫔妃的陪伴下进餐。
自从平定洛阳之后,李瑛难得的在大明宫过了一段轻松惬意的日子。
武氏之乱已经彻底平定,内乱只剩下占据了东部的安史集团。
而且,安禄山现在直接不装了,不再继续用李偒做傀儡,不再假扮大唐的忠臣,公开竖起了“燕”的反旗。
这样固然可以让获得封赏的叛军卖命,但也会使得各地的唐朝官吏奋起抵抗,不再像从前那样因为安史叛军打着“唐”字旗号,而心存侥幸的投降。
以前安史叛军打着唐朝正统的旗号,确实会让很多贪生怕死的州县官吏不战而降,而且不用担心背上“叛国”的骂名。
而现在,安禄山竖起了大“燕”旗帜,地方官再主动投降就会被打上“卖国贼”的烙印,是战是降,哪个都得掂量掂量!
李瑛这几日制作了一副唐军与燕军兵力对照表,清晰的记录了双方的实力对比。
在河北境内参战的唐军有晋国公王忠嗣率领的八万唐军,麾下将领有王思礼、白孝德、卫伯玉等嫡系武将,以及从河东前来增援的薛泰、安思顺二将。
为了让河北道境内的唐军更有战斗力,做到令行禁止,李瑛已经于半月前加封王忠嗣为河北道行军大总管,将薛泰、安思顺率领的两万五千人马划到他的麾下指挥。
河北军目前的作战目标为收复被叛军占领的沧州、恒州、冀州、定州等地,主要对手是安禄山麾下大将李归仁。
李归仁乃是安禄山麾下五虎大将之一,今年四旬左右,在安禄山称帝之后被册封为巨鹿郡王,执掌幽州境内的十四万叛军。
除了他本人骁勇善战,精通韬略之外,其副将名唤蔡希德,被安禄山封为魏国公,另有张守珪的弟弟张守琦、次子张献甫为辅。
这就是唐、燕两军在河北境内的军事对比,叛军兵力稍占优势,但王忠嗣军团素质更高。
为了协助王忠嗣尽快平定河北,李瑛于平定洛阳后派遣李钦率领三万人马北上,趁着河北南部空虚之际相继收复了卫州、相州、魏州等地,与王忠嗣形成了夹击之势。
不过,为了避免王忠嗣兵权过大,李瑛并没有把这支人马划到他的麾下,而是由朝廷指挥。
尽管李瑛现在非常信任王忠嗣,但把大量的军队委于一人之手,这绝非帝王之道!
河南道东部地区(河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是唐、燕两军的主战场,李瑛把这片区域定义为“中原战场”。
在这里,唐军以仆固怀恩率领的十万人马为主,副将则由辛云京、李晟担任,目前正在宋州境内与史思明鏖战。
另外,杜希望率领五万人马沿着黄河南岸进军,奉命切断黄河南北的叛军联系,从郑州向东推进了七百多里,却在齐州遭遇了叛军的重兵抵抗,形成了胶着态势。
在淮南地区,田神功率领的三万兵马正在与叛军进行游击战,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策略,与仆固怀恩的十万唐军遥相呼应。
以上三地的唐军总计十八万,主要战略目标就是攻克徐州,挤压叛军的生存空间。
而在叛军方面,史思明、田乾真率领七万人马在宋州阻击仆固怀恩向徐州挺进,双方兵力相当,短时间内难分胜负。
阿史那承庆率一万人驻防长清,与驻守齐州的蔡希德互为犄角,与杜希望率领的五万唐军对峙。
不过,蔡希德率领的三万叛军被李瑛计入到了河北战区,自然不能再重复叠加到河南战区。
在徐州,除了安禄山统领的三万人之外,安守忠已经率领五万人马渡过长江,抵达了徐州城外。
另外加上在庐州与田神功厮杀的田承嗣三万人,在中原地区的叛军总兵力估计在十九万左右,总兵力与唐军旗鼓相当。
换句话说,唐军与燕军都在河南道境内投入了大量兵力,中原地区的胜负将对唐、燕之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唐军获胜,不但会大幅挤压燕军的控制疆域,还会把河北境内与江南境内的叛军完全割裂,让他们陷入各自为战的地步,或许在一年之内就能彻底平定“安史之乱”。
但如果燕军获胜,那么叛军不但会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还会为江南道境内的叛军争取到时间,让安庆绪、崔乾佑攻城略地,为燕国扩张地盘。
除了河北、河南两大战区之外,唐、燕两军争夺的第三区域则是百年未经战事的江南地区。
在江南道境内,叛军以“南京”为据点,兵分两路,由安庆绪、崔乾佑各自率领五万人马向南推进,目前已经过了杭州,直逼婺州与台州。
但由于夫蒙灵察担任主将,雷万春、来瑱担任副将的五万唐军乘坐船只,顺着长江东下,目标直指叛军的陪都“南京”,逼的安禄山不得不调安庆绪从婺州回师,拱卫南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