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她会把西瓜切成均匀的小块,每一块都大小适中,方便拿取。她先给家里的老人递一块,老人接过西瓜,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再给我们这些孩子分,我们接过西瓜,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美的汁水在嘴里流淌,冰凉解渴,暑气瞬间消散;最后自己才拿起一块慢慢吃,她吃得很慢,细细品味着西瓜的香甜,眼神里满是满足。
吃柿子也是如此,秋天柿子熟了,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好看极了。外婆会搬来梯子,小心翼翼地爬上梯子,手里拿着竹篮,把柿子一个一个摘下来,生怕碰坏了。摘下来的柿子放在竹篮里,晾在院子里的绳子上,等柿子变软了,才拿出来吃。每次吃之前,她都会切下一小块,放在石板桌上,对着院子里的土地鞠躬,腰弯得很低,态度恭敬,嘴里依旧是那句熟悉的话:“感谢土地,感谢老天。”
小时候的我,总是觉得外婆太 “啰嗦”,不明白为什么吃个瓜果还要这么麻烦,觉得这是多余的步骤。直到后来在课本里读到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老师在讲台上详细讲解这句话的含义,我才恍然大悟,外婆的那些举动,不就是古人所说的 “瓜祭” 吗?她没有读过多少书,不知道《论语》里的句子,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她用最朴素的行动,把对自然的感恩、对食物的敬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这种传承,不是通过文字,而是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了血脉,刻进了骨子里,成为家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后来我长大了,离开乡下,去城市里读书、工作。城市里的生活节奏很快,快到让人喘不过气,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喧嚣不断。超市里的瓜果一年四季都有,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外卖平台上的美食随时可以点,手指轻轻一点,不到半个小时,热气腾腾的饭菜就送到了家门口。我渐渐淡忘了外婆的 “瓜祭”,也渐渐失去了对食物的敬畏。我开始随意对待每一餐,有时为了赶时间,在路上随便买个包子就解决了;有时觉得饭菜不合口味,吃几口就扔掉。
直到有一次,我因为工作忙,加班到很晚,回到家后,点了一份外卖,是一份红烧肉盖饭。吃了几口,觉得红烧肉太油腻,米饭也有些生硬,就随手扔进了垃圾桶。母亲正好来我家看望我,看到了这一幕,她没有骂我,只是叹了口气说:“你外婆要是还在,肯定会骂你的。她一辈子都舍不得浪费一粒粮食,你倒好,这么好的饭菜说扔就扔。” 母亲的话像一记警钟,在我耳边响起,让我瞬间想起了外婆,想起了她在灶台边忙碌的身影,想起了她在青石板桌上放瓜果的样子,想起了她常说的 “粮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那一刻,我才明白,外婆的 “瓜祭” 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 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简单还是丰盛,都要珍惜每一份食物,尊重每一份付出,因为每一份食物背后,都藏着无数人的努力和自然的馈赠。
二、历史长河中的饮食敬畏:从古人到今人的文化传承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孔子的这句话,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古人对饮食的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主要依靠手工劳动进行农业生产,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种植庄稼全靠人力、畜力,还要看天吃饭,遇到自然灾害,就可能颗粒无收。因此,食物来之不易,人们深知 “粒粒皆辛苦” 的道理,对食物有着天然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不仅体现在日常饮食中,还融入了礼仪制度和文化传统,成为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周代,饮食礼仪已经非常完善,成为 “礼”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各个阶层的饮食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体现了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周礼》中记载,周天子的饮食有严格的规定,从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方法,到餐具的使用、用餐的流程,都有详细的要求。食材的选择上,周天子食用的粮食必须是上等的,肉类必须是新鲜的,水果必须是成熟的;烹饪的方法上,有专人负责,根据不同的食材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力求达到最好的口感和营养;餐具的使用上,周天子使用的餐具是青铜制成的,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用餐的流程上,有严格的先后顺序,要先祭祀祖先,再请宾客用餐,最后自己才用餐。
即便是普通百姓,也有着自己的饮食礼仪,这些礼仪虽然没有周天子的那么繁琐,却也体现了对食物和他人的尊重。比如,吃饭时要 “食不言,寝不语”,这是为了保证用餐时的专注,更好地品味食物的味道,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不打扰他人用餐;要双手端碗,这是对食物的尊重,也是一种礼貌的表现;要尊敬长辈,吃饭时要先请长辈动筷,给长辈盛饭、夹菜,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要珍惜粮食,不随意浪费,吃多少盛多少,剩下的饭菜要妥善保存,留到下一餐再吃。这些礼仪,看似繁琐,实则是对食物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对生活的尊重,是古人生活智慧的体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