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师叔!”郑邦再次躬身,这次更多了几分真诚,他此次前来便是为了学问上的问题,毕竟当了三年的县尉,学业上多有懈怠。
其次他也是想找个靠山,让自己此次恩科不至于遭些暗手。
不多久,郑父郑彦归来,见到王清晨亦是感慨万千,执礼甚恭。
王清晨留他们父子在府中住下,吩咐下人好生照料。
恩科在即,京城文风鼎盛。
今年嵩阳书院来京的学子也不少,带队的夫子以前也教导过王清晨。
和他几人交情比较深的几位夫子有些已经故去,有些也早回家颐养天年了。
如今挑大梁的王清晨并不熟悉,不过还是接收了书院的几个苗子。
几人一起王清晨也算是开了小灶。
每每放值,王清晨也总是为几人讲上一个时辰,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
王文瑾最喜欢这个时间,连睡觉时间都推迟了一些。
听着自家老子讲些听不太懂的道理,总感觉自家老爹瞬间高大起来了。
王清晨偶有闲暇,也会亲自考校几人学问,发现几人还是有些区别的,郑邦根基扎实,多从时事出发,针砭时弊,鞭辟入里。
出自出院的几位也不是庸才,于经义策论上颇有见解,确是可造之才,只是谈及实务,相比郑邦稍显不足。
王清晨因材施教,多有提拔,甚至将自己在各部历练的经历拿出来与他们分析。
几人听得认真,乖得就像三好学生,尊师重道这一块算是彻底拿捏。
王清晨也几次应邀在会馆里为其他学子集中答疑,一时竟有些学派长老的既视感。
其他慕名而来的举子甚至将嵩阳会馆堵得水泄不通。
这足以看出王清晨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
同时他也贡献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亲笔签名,那是一本全都是他诗词的手抄本,里面错字不少,不过足以见其用心。
六月十五,恩科开考。
天气已经十分炎热,这可并不是个考试的好时候,这时候不仅天气炎热,而且天气说变就变,雨水也比平时更多,且多是疾风骤雨。
王清晨虽然为他们准备了不少防备物品,但也为他们捏了把汗。
数千举子涌入贡院,历经九天的鏖战。
放榜那日,郑邦果然高中,名次虽不算顶尖,也在二甲之列,赐进士出身。
郑彦喜极而泣,郑邦亦是激动不已,父子二人对王清晨也是不胜感激。
“邦儿能有今日,全仗师叔(弟)提点照拂!”郑彦拉着儿子就要行大礼。
王清晨连忙扶住:“郑兄切莫如此,是郑邦自己争气,方有今日功名。皆是蒙师在天之灵庇佑。”
……
果然不出王清晨所料,赵楷恩科结束之后便告老还乡,三推三拒,梁朝给足了这位老臣颜面,终于将其放还,他这也算是完美收官。
新任中书令由工部尚书农禾担任,这是谁也没想到的。
农禾唯一的优势算是梁朝的直系,当初梁朝初入朝堂便是在他手下水部司任职。
至于工部尚书则由吏部左侍郎章牍补缺,这也是最早投靠梁朝的官员,升迁速度不比王清晨慢。
朝局也在潜移默化中开始更替,逐渐朝着稳定、集权的方向发展。
这是可以预料的,也是不可逆的。
郑邦授官那日,王清晨特意在府中设了小宴送行。
新科进士大多授了京外实缺,郑邦也不例外,被派往淮南一个中县任县令。
虽不比京官清贵,却也是百里侯,正合他重新出发。
城门口王清晨接连送走赵楷和郑邦,王清晨心中少了几分因果,却多了念想。
……
夏去秋来,昌武二年在相对平稳中缓缓过渡。
漠北再没有消息传来,边境的摩擦也出乎王清晨预料的并未再次发生。
漠北军与朝廷边军似有默契,各自巩固地盘,维持着一种脆弱的平衡。
朝堂之上,随着赵楷的彻底退出,梁朝的权威日益巩固,新政推行愈发顺畅。
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大朔商业开始繁荣,国库今年商税较往年至少增加了三成。
这不仅依赖于朝廷接连发出的宽松政策,也得益于王清晨早就开始的货币改革。
此时终于开始慢慢发挥成效。
一切貌似都开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正在酝酿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八月十五
这是自王清晚封后之后首次省亲,可惜梁朝忙于政事并未同行,于勤勉这块,梁朝无可指摘。
“陛下他每天都要处理政务到深夜,这么下去他身体恐怕也……”王清晚没有说下去,但是对于梁朝的关心也是肉眼可见。
王清晨没想到梁朝竟然如此拼命,这个皇帝非当不可吗?
想起这个,王清晨就是一个冷战,偷偷摸鱼不好吗?
赶紧将小丫头抱过来捏了捏脸愉悦一下身心。
两个几乎同龄的小家伙正害羞地躲在双方父母的怀里对视,很快梁午便败下阵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