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香兰拉着她老公何勇在下游准备捡漏。
她甚至鄙夷那些跟风的。
“你看那些傻子,都已经过去一天了,鱼怎么可能会待在原地?当然是要到下游来了!”
“你怎么肯定这里有鱼?”
何勇有些不耐烦。
好不容易有个休息的功夫,却被拉来抓鱼。
常有人来河边钓鱼,但是效率大家都是知道的。
怎么今天突然就来了。
赵香兰一回想起来昨天那一幕,就忍不住酸味了。
“你是没看到,他们家那小子提着两条鱼有多得瑟,他吃的明白吗他?”
那么肥的两条鱼,如果是她的就好了!
主要是秦明谦说的太轻松了,好像秦诗南没费什么力气,跟白捡似的。
尽管事实的确如此,但那也仅限于秦诗南,换成别人就不一定了。
和赵香兰想法一样的人,还有很多。
他们考虑了诸多因素,比如秦诗南运气太好,或者是河里的鱼往上游找温暖的水域。
当然也有人只是路过,看见人多就来凑热闹了。
没抓到鱼,大家也没怀疑秦诗南。
只觉得是来的人太多把鱼都吓跑了。
秦明臻回来的时候感叹,她在山上放牛的时候都听说河边好抓鱼了。
也不知道是从哪传出来的。
“还好你哥聪明。”
何素薇忍不住感叹。
要真让他们知道秦诗南不止抓到了两条鱼,不得疯了。
秦诗南点头,笑而不语。
他的养鱼池经过这么一番消耗,总算不那么拥挤。
宋继昌也带来了好消息,今年要去县里的人不多。
到了日子,秦诗南只需要去填申请表就行了,很快就能把章盖上。
腊鱼做好了之后,秦诗南借着感谢的由头拿了一部分送给宋继昌。
宋继昌不在家,秦诗南就给了宋母。
后者收到的时候,不太好意思。
“你总共就抓到了两条鱼,就这么给我们一条?”
她看着碗里的腊鱼块,每一块都很大,看得出来是条好鱼。
但是她还是不能收,想推回去又被秦诗南制止了。
“我这不是要感谢继昌嘛,到时候他去县里,我也跟他一起,带我长长见识。”
就算秦诗南不去,宋继昌也会随便找个同村的一起去,无论怎样都会抱团。
这就是个顺手的事,竟然还值得他特意来感谢。
这理由一说出来,宋母更加不好意思了。
要的就是她这样。
秦诗南趁机提出了新的要求。
“伯母,我还有个事想麻烦一下。”
“你说你说。”
“我想借本书,继昌不是有两本杂文选集吗?能不能借我看两天?”
听到这话,宋母果然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秦诗南什么时候认字了?
关于这个,秦诗南早就已经准备好了说辞。
“是我弟弟妹妹想看,戴知青教了他们不少字。”
宋母恍然大悟,顺势就把一碗腊鱼给拿进屋了。
书是个好东西,愿意读书也是个很好的势头。
尤其是秦诗南愿意来借书,那她就能合理收下这鱼了。
宋继昌的书上落满了灰尘,他已经很久没有打开看过了。
不过宋家的家庭环境很好,耳濡目染的,宋母也只认得几个字。
“继昌太久没看了,上面有灰你别介意。”
宋母说着,又把空的陶瓷碗还给秦诗南。
“替我给你妈妈说一声,多谢了哈。”
秦诗南点头,十分有礼貌的道别。
何须道谢,说不定何素薇根本看不出来鱼少了。
这两本杂文集里面有古代许多名人的名句和文章。
甚至还有几篇国外的作品。
什么雨果,雷马克,高尔基之类的。
秦诗南上次没仔细看,不过戴游想借的书应该也是这个类型的。
他原本想把书抄录下来,这样戴游就能慢慢看了。
但是秦诗南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他家里既没有笔,也没有纸。
那就只能把原书给他了。
戴游每次下工之后都会在外面晃几圈才回知青大院。
为的就是散一散身上那股鸡味。
秦诗南去知青大院的时候,他还没回去。
“这不是小秦同志吗?我上次就想问问你是怎么抓到鱼的,结果你走的太快。”
有个脸比较生的人过来搭话。
秦诗南实在想不起来他是谁,只好礼貌的笑笑。
“还好吧,我也就是碰碰运气。”
跟这些知青相处的岁月实在是太久远了。
但是记忆深处那些已经蒙了尘的画面,如今活灵活现的摆在自己眼前,这感觉也挺奇特的。
“一般人哪有这么好的运气啊,我要有你一半的好运就好了。”
那人是个话唠,喋喋不休的。
一直到有人喊他,秦诗南才知道原来他叫陈肃。
听到这个名字,秦诗南下意识的一激灵。
“原来你叫陈肃,你家是不是在之江省?”
陈肃有些诧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