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庄村晨曲
2023年的初秋,晨曦像一层薄纱笼罩着沂蒙山区的崮乡大地。汽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爬升,窗外的景致渐渐从城市的喧嚣切换成浓得化不开的绿意,层峦叠嶂的群山如沉睡的巨人,披着深浅不一的绿装,间或有几株早熟的柿子树,枝头挂着零星的橙红,像不小心打翻的调色盘。同行的向导老李指着前方一处被群山环抱的村落说:“看,那就是贾庄村了。”
车子驶进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河边那棵枝繁叶茂的古银杏树,树干粗壮得需要三四个人合抱,皲裂的树皮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枝桠向四周伸展,像一把撑开的巨伞,遮蔽出大片阴凉。树下坐着几位闲聊的老人,见到陌生车辆,只是抬眼温和地望了望,又继续聊着家常,脸上带着乡村人特有的淳朴笑容。
沿着村内的石板路前行,路两旁是整齐排列的石砌房屋,白墙灰瓦,屋顶上晾晒着金黄的玉米和火红的辣椒,散发着丰收的气息。家家户户的院门前都种着各色花草,牵牛花顺着篱笆攀爬,开得热烈奔放;月季花亭亭玉立,吐露着芬芳。偶尔有几只公鸡昂首挺胸地踱着步,时不时发出几声嘹亮的啼鸣,给宁静的村庄增添了几分生机。
村子的中央有一口老井,井口用青石板围砌而成,上面布满了绳索勒出的深深凹槽,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几位村民正提着水桶排队打水,清澈的井水汩汩涌出,倒映着蓝天和白云,也倒映着村民们满足的脸庞。井旁的空地上,几位妇女正坐在马扎上纳鞋底、唠家常,欢声笑语随着微风飘散在空气中。
贾庄村被群山环绕,村南面是连绵起伏的崮群鲁崮,北边花岗岩构成的群山,形态各异,有的像倒扣的大锅,有的像挺拔的巨人,历经千万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屹立不倒。崮下是大片的梯田,田里种着玉米、谷子、大豆等农作物,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远处的山林郁郁葱葱,茂密的树林里栖息着各种鸟类,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打破了山林的寂静。
村子的边缘有一条小河梓河,河水清澈见底,潺潺流淌,河底的鹅卵石清晰可见。几位孩童在河边嬉戏打闹,有的追逐着飘落的树叶,有的在浅水区摸鱼捉虾,笑声清脆悦耳。河边的草地上,几头牛正悠闲地吃着青草,时不时甩甩尾巴,驱赶着蚊虫。
“这样的地方,真是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啊!”我由衷地感叹道。
老李笑着说:“是啊,贾庄村地理位置偏僻,以前交通不便,外面的人很少进来,村里的人也很少出去,就像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不过也正因为这样,这里的自然环境才保存得这么好,民风也特别淳朴。”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采访贾庄村的老书记高庆富。听说我们要来,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早已在村办公室等候。简单寒暄后,工作人员领着我们向老书记家走去。
“老书记可是我们贾庄村的功臣啊!”工作人员边走边向我们介绍,“他今年已经94岁高龄了,但身体依然健硕,精神头也特别好。年轻时,他带领村民们艰苦奋斗,把一个穷山村建设成了现在这样的好模样。”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老书记家。那是一座整洁的四合院,院子里种着几棵桃树,虽然已经过了结果的季节,但枝叶依然繁茂。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坐在院子里的摇椅上,手里拿着一把蒲扇,悠闲地扇着风。他满头银发,脸上布满了皱纹,但眼神依然炯炯有神,透着一股威严和慈祥。
“高书记,我们来看您了!”工作人员走上前说道。
老书记缓缓站起身,笑着对我们说:“欢迎,欢迎!快进屋坐。”
我们跟着老书记走进屋里,屋里的陈设简洁而古朴,墙上挂着几张老照片,有老书记年轻时的工作照,也有村民们集体劳动的合影。老书记给我们倒了水,然后坐在我们对面,打开了话匣子。
“我出生在1929年,那时候的贾庄村,可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地方啊!”老书记回忆道,“村子被群山环绕,交通闭塞,地里种的庄稼全靠天收,一年忙到头,也吃不饱肚子。那时候,村民们住的都是土坯房,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苦不堪言。”
老书记的目光望向窗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艰苦的年代。“1950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以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村民们过上好日子。1953年,我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那时候,全国正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我们贾庄村也成立了人民公社,开始了集体劳作的生活。”
说起人民公社时期的生活,老书记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时候,村民们的积极性可高了!每天天不亮,就有人扛着锄头下地干活,晚上天黑了才回家。大家一起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虽然累,但心里却充满了希望。记得有一年,我们村要修一条水渠,把山泉水引到田里,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白天干活,晚上还要加班加点,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水渠终于修通了,田里的庄稼得到了灌溉,收成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