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的手指在启动键上方停了两秒,随即按下确认。控制台的指示灯由黄转绿,训练场内的五名队员同步接入战场模型,虚拟空间瞬间生成一片破碎城市地貌,烟尘弥漫,建筑残骸交错林立。
“模拟战开始。”他声音平稳,“敌方AI具备战术学习能力,会根据你们的行为调整策略。本次为无指挥模式,所有决策自行判断。”
林悦坐在侧席,目光紧锁信号监控面板。新通讯协议正在运行,频道内不断跳动着加密验证标识。她看到第一条信息流通过时,系统自动剔除了三段异常音频——那是AI伪造的队友语音,伪装成陈宇的声音下达撤退指令。
“过滤生效。”她低声说。
训练场中,战斗在第七分钟爆发。敌方从两个方向包抄,路线不规则,明显避开了常规伏击点。突击组没有等命令,立刻分兵应对。一次技能衔接几乎失误,但主坦在最后一刻调整了嘲讽范围,将火力重新拉回。
沈逸盯着数据面板,五人的响应延迟曲线起伏比之前平缓许多。最让他在意的是辅助位的心率波动,在遭遇突袭时只短暂上升,很快回落到可控区间。这说明他们开始习惯在不确定中行动。
但真正的考验出现在第十四分钟。
敌方AI突然改变节奏,连续释放三波干扰信号。其中一段伪造语音极其逼真,模仿的是沈逸常用的战术术语:“B点暴露,放弃压制,向C区收缩。”
两名队员脚步微顿,但没人移动。侦察员迅速发出验证请求:“请复述上一条真实指令内容。”
无人回应。
三秒后,系统标记该语音为高危欺骗信息,自动降级处理。团队继续推进,未被打乱阵型。
林悦松了口气,转头看向沈逸:“协议抗压表现达标。”
沈逸没接话。他调出后台日志,发现虽然虚假信息被成功拦截,但在那三秒空白期里,辅助位的技能冷却监控出现了断层——她暂停了治疗循环,等待“上级确认”。
这不是系统问题,是思维惯性。
他切换视角,逐帧回放接下来的团战。二十分钟后,双方在中央广场爆发决战。敌方主输出藏身高台,视野受限。按照常理,应优先集火后排。可就在突击组准备突进时,敌方主坦突然冲入人群,血量瞬间压到斩杀线。
两名队员同时做出反应:一个锁定后排,一个转向主坦。
技能释放错开零点七秒。
本该是一次完美斩杀的局面,因为目标优先级判断不同,导致伤害分散。敌方输出得以脱身,反手一套连招打残治疗。
“差一点。”林悦喃喃道。
沈逸已经调出两人当时的战场视角。锁定主坦的那位,视野边缘曾闪过一道红光提示——那是系统对低血量单位的自动标引。而选择集火后排的那位,则在前一秒收到了一条来自侦察员的位置更新,判断对方核心仍在输出状态。
两个选择都有依据,但没有统一逻辑。
他记下这个节点,继续观察后续。团队最终仍以微弱优势取胜,全歼对手仅剩一人逃生。结算界面弹出时,所有人的呼吸都重了几分。
陈宇走出训练舱,额角带汗。他摘下感知头盔,第一句话就是:“辅助反应慢了半拍,不然可以直接清场。”
“不只是反应。”沈逸调出数据对比图,“是判断标准不一致。你们现在敢做决定,但做的是不同的决定。”
陈宇皱眉:“战场上哪有完全统一的想法?临场应变本来就有差异。”
“应变可以不同,但逻辑要同频。”沈逸放大那零点七秒的时间轴,“一个看系统提示,一个看情报输入。如果我们不能建立共同的认知基准,下次遇到更强的对手,破绽会被放大。”
林悦插话:“要不要加一条协作规则?比如优先级判定顺序?”
“规则太多会拖慢节奏。”沈逸摇头,“我们要的不是更多指令,而是更少依赖。让他们学会在信息不完整时,也能和队友想到一块去。”
室内短暂沉默。
陈宇靠在墙边,忽然问:“你是不是早就知道会这样?”
沈逸没否认。“混沌训练的目的不是让人听话,也不是让人盲目自主,而是让每个人都能预判队友的下一步。现在的结果,比我预期好,但离合格还有距离。”
“那你打算怎么办?”林悦问。
沈逸调出赛后生成的协同指数报告。五人之间的决策耦合度平均值为0.68,高于训练前的0.52,但仍未达到0.75的理想阈值。尤其是辅助与突击之间的联动,始终存在微妙脱节。
他打开记录库,找到一段三天前的演练视频。画面中,同样的阵容在面对类似局势时,整整迟疑了两秒才做出反应。而现在,他们能在一秒内做出选择,只是选择还不够一致。
进步是真实的,但瓶颈也清晰可见。
“先复盘。”他说,“把关键节点剪出来,让他们自己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