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吴侯竟还是精通推理断案之人,在下佩服!”李左车听完林亮的分析,对林亮佩服不已。
林亮摆了摆手说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我只是想留下广武君而已!”
“在下何德何能,让吴侯如此看重?”李左车满口谦虚,想要婉拒林亮的招揽。
林亮却不肯放弃,将李左车请到主座坐定,自己来到李左车面前躬身行礼:“李先生乃大才,韬略不在当年李牧将军之下。试观天下大势,汉军声势壮大,实力正在急速扩张,我楚国反而陷入被动局面。如何破局,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吴侯行如此大礼,在下实在担待不起!”李左车连忙走上前扶起林亮。
林亮却坚持尊李左车为师,并示意李左车不必拘谨:“儒家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林某见贤者自当行礼拜师。”
李左车辞谢说:“吴侯岂不闻‘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敢语政’。今我李左车不过一亡国之人,有何资格同吴侯议论国家大事?”
林亮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态度,殷切地望着李左车:“当年百里奚在虞国时,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这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时愚蠢,在秦国时聪敏,而是在于国君是否重用他,是否采纳他的意见。假使成安君陈余听了你的计策,那韩信如今已成了赵国的阶下囚了。我是诚心向李先生求教,请先生万勿推辞。”
李左车于是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因此即使是犯人、奴隶的话,圣明的主君也可以择其良言而用之。但恐在下所献之策不值得吴侯采用,在下仍愿献上愚见。
当初成安君陈余虽有百战百胜之计,可一招失算,军败鄗下,身死泜水。如今韩信渡过西河俘虏魏王豹,擒夏说于阏与,一举攻下井陉口,打垮赵国二十万大军,诛杀成安君,威震天下。然而连年征战致使赵国百姓放下农具,田园荒废,赵国本就是不善农耕之地,兵粮自然不多。且汉军兵将经历数场大战,早已兵疲马乏,实则是难以用兵。
若韩信率领疲惫之师去攻打燕国坚城,欲战又恐拖延日久,力穷而不能克,一旦汉军实力不足的真实情况暴露,即使是诸侯中最弱的燕国也不肯降服,那时齐国也必然已经固守边境以图自强。燕、齐相持不下,那么刘邦与项羽的胜负也就难分。
假使韩信真的采用‘北攻燕、东伐齐’的计策,那吴侯可向霸王请一精锐之师,趁韩信四处为战时断其后路,则韩信可擒也。
善用兵之人,常用己之长击他人之短。若是韩信按兵不动,休整士卒,使张耳出面安定赵地,抚恤赵军遗孤,日日以酒肉犒赏将士,作势要攻打燕国。而后遣善辩之士去游说燕国,以汉军优势兵力对燕国威逼利诱,燕国一定不敢不向汉称臣。
那时吴侯可佯装从赵地撤军,暗中率一偏师北上绕道东胡,轻取燕国后方,以辽东之地为基,南下逼燕弃汉降楚。彼时汉军定然在遣使游说齐国归降,齐若闻燕降而复叛,必不肯降汉。那时齐、楚前后夹攻,汉军必败,韩信纵有吕望之才,亦难挽败局。”
李左车的建议是让林亮后发制人,观望韩信采取何种战略后再采取针对性的计策。
李左车的策略虽然很好,但眼下白马的军粮不足以支撑那么久。于是林亮询问李左车:“我等此次来欲攻取三户津,断韩信粮道。后方失火,韩信必然回军来救,那时我军再四下去收取赵地各县,使韩信被拖在赵地。此策李先生觉得如何?”
“恕我直言,此策会使吴侯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吴侯还是放弃三户津吧!”李左车此言一出,林亮震惊不已。
林亮之前也认为章邯的这个计策非常好,没想到在这里直接被李左车否决了,只能询问缘由:“却是为何?”
李左车从棘原逃亡而来,自然知道沿途汉军的布防情况,于是对林亮说了实情:“韩信率军南下取白马之时,早就派张耳率军巩固漳水一线。吴侯轻兵来袭,敌将早有准备,不仅不能胜,反而会将性命葬送于此!”
林亮听完后背惊出一身冷汗,想来也是,韩信身为兵法大家,不可能不安排重兵保护自己的粮道。还好自己遇到了李左车,当即决定取消对三户津的进攻。
“依先生之见,我军应当攻何地?”林亮将自己一路拼杀来的行军路线告诉了李左车,希望李左车给出好的建议。
李左车想了想说道:“以张耳在赵国的声望,赵地不多久便会彻底沦为汉的属地,争夺赵地之事已不可为。吴侯可回到白马楚军营寨,暗中命人打造船只,全军分批从白马津沿黄河而下,占据平原渡口。平原乃赵、齐边境,韩信若来攻齐,楚齐可联兵抵挡汉军,以齐国之富庶、吴侯之勇略,定可击败韩信。”
林亮拍手称快:“听先生一言,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还请先生随我一同回军中,我必以国士之礼相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