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眨眼又是几年过去了。
时间来到康熙五十七年,只是这一年康熙的身子越发不好,明面上对于十四胤祯和雍亲王一样,甚至话语中偏袒十四,实际上对雍亲王更加倚重,很多重要差事,等几乎都是雍亲王在办。
直到康熙五十九年,康熙将十四派去西北驻守后,朝中大臣们心里也算有了数,而这场九龙夺嫡的风波算是彻底确定下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驾崩,第四子雍亲王继位。
林音作为新帝的嫔妃,自然是要给康熙哭灵。
随着礼部官员的声音起起伏伏,只是一天,养得犹如牛乳一般白皙的膝盖,便青青紫紫。
疼得她眼泪都流出来了。
好在胤禛心疼她,直接抱病不去了。
哪怕其他哭灵的人有些不满,但皇上对林侧福晋十年如一日的宠爱,也没人敢说什么,顶多是背后嘀咕几句罢了。
等所有事情都过去,已经进入八月份。
林音早已经给家族递了消息,只待雍正将高产量的红薯放出来,就可以直接写折子了。
说实话,别看清朝现在还挂着天朝上国的名声,其实已经是内忧外患。
现在的欧洲已经开始大进步,思想上的碰撞完全不是还未开明智的大清能比的。
他们的脚步已经从欧洲踏遍全世界,就连大清这边他们也有踏足。
如果想要避免大清以后出现的情况,必须要发展科技,在他们的大炮还未到来时,超越他们。
雍正元年一月。
京城,一家饭馆,两个穿着还算整齐的男人一边吃饭一边闲聊。
突然,左边稍瘦的男人看了看四周,冲着右边稍胖的男人招招手。
“你知道吗,我听说朝廷发高产量的种子,说是能亩产五千斤!!!”(本来想写万斤的,但想想清朝没有化肥啥的,土地也不是很肥沃。)
“真的假的?现在的稻子也就亩产三百多斤,亩产万斤,那是什么种子?竟然这么高产!”
“当然是真的!听我二舅家的妹妹的姐夫的小姨子说的,她可是知府最宠爱的小妾!”
隔壁一桌穿着补丁摞补丁地的老人,激动的跑了过来,抓着偏瘦男人连连追问。
“那这高产的种子俺们去哪里领?是去衙门吗?种子是免费发不?俺们村里人是不是也能领?”
老人粗糙的大手满是干农活留下的稀碎小伤口,手背上青筋凸起,指腹因为用力而发白。
“爹!爹!快松手!你吓到这位兄弟了!”
旁边的壮汉连忙上前拦着,将男人从激动不已的爹手中拯救下来。又冲着有些生气的消瘦男人道歉。
“这位兄弟冒犯了,俺爹这是听到高产量种子太激动了。”
消瘦男人脸上的怒气这才退去,望着他们激动到脸通红的模样,理解的点点头。
“老兄,这消息也是我听来的,具体真不真我也不晓得,最迟下个月就会发种子,毕竟是要种地里的。
“你就耐心等着吧,就这十几天了。”
老汉激动的连连点头:“哎!那俺回去就等着。”
高产种子的谣言在京城底下越演越旺,只要是粮食,百姓总是最先察觉的,甚至哪里有高产传出,他们能走上一天一夜去换取。
只要是能填饱肚子,费点力气对百姓来说不值当什么。多一点粮食家里的人就能多吃一些。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雍正刚登基利用红薯来获取民心,反而皇位更加稳固。
翊坤宫,已经成为宸贵妃的林音,将手中的剪刀放下,琉璃般的眼眸微弯,望着眼前开得格外灿烂地兰花,心情愉悦的凑近闻了闻。
沁人心脾的清淡幽香在鼻间蔓延。
自从从雍亲王府挪进这四四方方的紫禁城后,为了让自己以后的生活没有那么无聊,林音特意让花房的奴才送来花草,熏陶生活。
毕竟再好吃的美食,再好看的话本子也总会有腻歪的一天。
为了以后不让自己数砖块,林音只能自己给自己找事情做。
“给家中的信递去了吗?”
林音伸手轻轻抚摸旁边在花房培育出来的墨兰,那极致的黑色,让它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主子,已经送去了。”
林音这次递的消息是水泥的方子和各种她在空间抄录下来的书籍。
伟人有句话说的很对,要想富先修路。只有路通了才能让国家流通起来。
更何况水泥还是防汛的国民利器。
——
“好!好!好!”
雍正望着手里奏折,大喜。
林佳氏果然都是有福的,之前发现了牛痘,还发现红薯高产量种子,现在竟然又研究出水泥这种利器,不知道以后还会发现什么好东西,他很期待。
——
雍正三年,开海禁,由林佳氏开头的海船,浩浩荡荡出发,次年带回十倍的金银。之暴利让大清所有商人木露疯狂和震惊。
雍正五年,从京城开始,四面八方黄泥巴道路,全部变成平摊宽阔地水泥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