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子倒台后的京城,表面上风平浪静,一片祥和,然而在这平静的表象之下,实则暗流涌动,危机四伏。殷若璃敏锐地察觉到,仅依靠宗室的支持,远远不足以应对来自江南的巨大威胁。一场更大的风暴,或许正在那遥远的江南之地悄然酝酿,而他们必须未雨绸缪,积极筹备。
“我们需要形形色色、各有所长的人才。”在一次团队核心成员的聚会上,殷若璃表情严肃,目光坚定地提出,“尤其是那些真正了解民间疾苦,能够从不同视角为我们出谋划策的人。他们的见解和经验,将成为我们应对危机的重要助力。”
慕容珏轻摇折扇,神色悠然,仿佛早已成竹在胸:“三日后,曲江池有一场文人聚会,京中稍有才名的才子大多会去凑这个热闹。郡主若想寻觅贤才,不妨去那儿碰碰运气。说不定,还真能发现些隐藏在市井中的璞玉。”
谢景宸微微皱眉,脸上流露出一丝怀疑:“那些文人,平日里大多只知道吟风弄月,舞文弄墨,写些无病呻吟的诗词,能有什么经世致用的真才实学?恐怕到时候,郡主只是白白浪费时间罢了。”
“话可不能这么说。”殷若璃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仿佛能看穿表象,直达本质,“真正的明珠,往往隐匿于泥沙之中,等待着识货之人去发现。我们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就轻易否定他们的能力。说不定,在这场聚会中,就能遇到能与我们并肩作战的有识之士。”
三日后,阳光明媚,曲江池畔一片热闹景象。文人雅士们身着华服,手持折扇,三两成群,谈笑风生。曲江池的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岸边随风摇曳的垂柳和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和墨香,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殷若璃精心扮作普通官家小姐,身着一袭淡蓝色的长裙,裙摆随风飘动,宛如水中涟漪。她头戴珠翠,却并不显得张扬,反而增添了几分温婉气质。谢景宸则扮作她的随从,跟在身后,眼神警惕,时刻留意着周围的动静。
果然,如谢景宸所言,才子们大多沉醉在风花雪月之中,争相吟诵着华丽却空洞的诗词。“春日桃花映碧波,柳丝摇曳舞婆娑。”“清风明月共良宵,雅韵诗心醉九霄。”诸如此类的诗句不绝于耳,听得殷若璃渐渐心生倦意,几乎快要失去耐心。
就在她准备转身离开之时,一个清朗而坚定的声音,如同洪钟般在嘈杂的人群中响起:“诸君只知吟诵风月,可曾想过北方旱灾肆虐,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江南水患频发,黎民深陷水火,衣食无着?”
众人纷纷循声望去,说话的是个身着青衫的书生。他面容清瘦,颧骨微微突出,却有着一双格外锐利的眼睛,仿佛能看穿世间的一切虚伪与浮华。
立刻有人面露不悦,反驳道:“苏墨言,今日是文人雅集,大家相聚于此,只为吟诗作画,附庸风雅。你说这些扫兴的话,是何用意?”
被称作苏墨言的书生冷笑一声,神色不屑:“读书人若只知沉醉于风花雪月,附庸风雅,与那些只知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又有何区别?我们饱读诗书,难道不应该心系天下,为苍生谋福祉吗?”
殷若璃心中一动,立刻示意系统对苏墨言进行分析。系统的信息迅速在她眼前浮现:
【目标:苏墨言】
【出身:寒门】
【才华:治国方略A+,诗词歌赋B】
【性格:刚直不阿,心系民生】
【潜力:极高】
看到这些信息,殷若璃心中大喜,悄悄对谢景宸说道:“此人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可用之才。”
说罢,她莲步轻移,款走到苏墨言面前,优雅地施了一礼,轻声说道:“这位公子所言极是,字字珠玑,发人深省。小女子有一问,若遇北方旱灾,依公子之见,当如何应对?”
苏墨言见她问得认真,神色也变得郑重起来,侃侃而谈:“旱灾之治,首在预防。应广修水利,兴修堤坝、水渠,引江河之水灌溉农田,以备不时之需。同时,需储粮备荒,丰年时鼓励百姓多存粮,官府也应建立完善的仓储制度。灾时则需立即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组织百姓开展互救互助,共度难关。此外,还要严禁奸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必要时,官府应出面调控,稳定物价,保障民生……”
他从水利建设的具体措施,说到赈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再到对市场的管控,见解独到,措施具体,逻辑严密,听得殷若璃连连点头,心中对他的才华更是赞赏有加。
“公子高见,令小女子茅塞顿开。”殷若璃真诚地赞道,目光中满是欣赏,“不知公子可愿为天下苍生尽一份力,施展您的抱负?”
苏墨言苦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无奈与愤懑:“在下出身寒门,无权无势,纵有满腔抱负,也无处施展,只能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