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的晨光带着冰晶的清冽,漫过望川村的菜窖。林羽背着背包走在石板路上,鞋尖踢起的霜粒在晨光里散成碎银,与远处关窖门的 “吱呀” 声、陶罐碰撞的 “当当” 声交织成霜降特有的静穆 —— 这是 “气肃而凝,露结为霜” 的时节,连空气里都飘着 “一半是封藏的实,一半是蛰伏的虚” 的气息,像给整个村子覆了层玉纱,既不萧索也不浮躁。
村西的菜窖口,穿棉袄的农人们正往窖里搬白菜。领头的老汉抱菜的力度不轻不重,既不会压折菜帮,也不会让菜叶散落,“这菜得‘根朝里,叶朝外’,” 他码放白菜的动作匀如砌墙,每层六棵,间距寸许,“《道德经》说‘敦兮其若朴’,霜降藏菜,得让菜在窖里透气,却不外露,像君子藏器。”
林羽蹲在窖边,看白菜在窖内排成整齐的方阵。每棵菜的重量相差不过半斤,“这叫‘匀藏’,” 老农用手指轻叩菜帮的动作轻柔,发出的 “咚咚” 声浑厚如鼓,“《易经》‘艮卦’说‘艮其止,止其所也’,霜降收菜,得让每棵菜都守着自己的位置,不挤不压才保鲜。” 窖口的稻草帘厚度匀如手掌,“这帘得‘三折三铺’,” 盖帘的动作缓慢,“一折挡霜,二折防风,三折保潮,少一折则寒,多一折则闷。”
按约定帮村民封粮仓前,林羽先去青崖山看灵草。山路覆着薄霜,脚印落在霜上的深度相同,每步的间距三寸,像在玉版上刻痕。泉边的灵草已缩成拳头大的绿团,叶片裹得密不透风,根须周围的土壤结着层薄冰,“《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林羽用松枝轻扫草团的动作如拂尘,“你已懂霜降的理,把生机都敛进芯里了。”
他往草团周围堆了圈鹅卵石,石块的大小均匀如卵,“这是‘护灵障’,” 摆石的间距五寸,“既挡松鼠刨根,又能吸收日暖,《道德经》说‘动善时’,寒时用石蓄暖,才是藏养之道。” 守泉老汉正往石灶里添松塔,火苗蹿起的高度齐如竹节,“这塔得‘干透的陈塔’,” 添柴的动作缓如计时,“《列子》说‘薪尽火传’,老塔耐烧,就像霜降的日子,得借陈年的暖过活。”
往粮仓走的路上,林羽遇见几个晒柿饼的妇人。穿蓝布衫的大嫂正把柿饼挂在竹架上,柿饼的间距一尺,“这饼得‘霜打日晒’,” 翻动柿饼的动作同步,每三日翻一次,“《易经》‘乾卦’说‘天行健’,霜降日头软,得让霜气渗进饼里,却不能晒过午时,不然饼会干硬。”
晒架的柿饼按大小排列,大的挂上层,小的挂下层,“上层接霜多,下层避寒风,” 大嫂用麻绳固定柿饼的动作麻利,“《道德经》说‘高下相倾’,各得其所才好成霜。” 孩童们用竹刀给柿饼划纹,每饼划八道,“八为坤数,” 大点的孩子说,“盼着柿饼像大地一样厚实。”
粮仓前的空地上,几个后生正给粮仓加围。稻草捆成的草帘厚度匀如手掌,每捆的直径一尺,“这帘得‘三围三扎’,” 围仓的动作整齐,“一围挡霜,二围防风,三围保暖,少一围则寒,多一围则潮,《易经》‘节卦’说‘节以制度’,藏粮得有节度。”
后生们给草帘涂泥的动作均匀,泥浆的稠稀如浓粥,“这泥得‘稻草拌黏土’,” 抹泥的厚度半寸,“干了能成壳,挡得住鼠咬,《道德经》说‘朴散则为器’,泥土本朴,用对了就是宝。” 粮仓的木柱上贴着 “仓神” 符,字迹用朱砂写得工稳,“这符得‘左贴仓,右贴囤’,” 贴符的先生调整角度,“符心对粮心,才得护佑。”
午后的阳光带着暖意,林羽在村头的糖坊歇脚。穿青布衫的糖匠正往锅里倒麦芽糖,糖浆在铜锅里翻滚的弧度圆润,“这糖得‘三熬三搅’,” 搅糖的动作匀如推磨,每刻钟搅三十圈,“《齐民要术》说‘霜降取霜,和糖为剂’,霜降做糖,得借霜气凝形,急了则脆,慢了则软。”
糖坊的竹匾里,刚做的糖瓜滚成圆团,每团的重量二两,“这瓜得‘沾芝麻’,” 滚芝麻的动作麻利,“《易经》‘兑卦’说‘兑,悦也’,甜香能悦人,也能祭灶,一举两得。” 墙角的陶瓮里,糖渣被做成糖块,“这渣能给孩童解馋,” 熬糖的老妪说,“一点不糟践,就像霜降,收了好糖,也得用渣甜味。”
村东的祠堂前,几个老者正筹备 “霜降祭”。穿长衫的族长摆放祭品的动作庄重,糖瓜、新米、柴火摆成 “太极” 形,“这祭得‘辰时开始,巳时结束’,” 他调整祭品的位置,阴阳鱼眼处各放一块糖瓜,“《礼记》说‘季秋之月,祀门’,霜降祭门,求门庭安泰,冬无盗贼。”
祭品中的糖瓜分大小,大的敬门神,小的分孩童,“《易经》‘家人卦’说‘家人嗃嗃,悔厉吉’,祭神也得让娃沾甜,才是团圆。” 孩童们捧着自己做的纸船,船里放着糖瓜,“这是‘送灶神的船’,” 他们齐声说,“保佑灶神甜口,多说好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