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拜过凤阳的明皇陵,了却了一桩深藏心底的夙愿,朱元璋的情绪明显平稳了许多。那萦绕不散的暴戾之气,似乎被故乡的安宁与对先人的告慰稍稍化解,沉淀为一种更为深沉的决意。在返回南京的路上,他忽然对王卓提出:“下一处,咱想去杭州,看看于谦祠。”
王卓闻言,心中微动。朱元璋主动提出祭拜于谦,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强烈的政治信号和情感表达。他立刻顺势建议道:“岳父,既然去了杭州,于谦祠自然必去。不过,西湖畔还有两位英烈,一位是抗金的岳飞岳王爷,另一位是明末抗清的张煌言(张苍水),他们与于少保并称为‘西湖三杰’,皆是为我华夏脊梁、民族气节而献身的楷模。既然要祭奠忠魂,何不一同瞻仰,以示敬重?”
朱元璋略一沉吟,目光深远,随即点头:“嗯,都是顶天立地的豪杰,理当如此。去看看,也让咱听听,这后世的风,是如何评说这些硬骨头的。”
抵达杭州后,一行人首先来到了栖霞岭下的岳王庙。庙宇森森,古木参天。看着正殿内“还我河山”的巨匾和岳飞威严的塑像,以及那跪伏在墓前、被无数游人唾弃的秦桧等奸臣铁像,朱元璋驻足良久。
手指缓缓拂过殿前冰凉的立柱,沉声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忠奸自古对立,然青史如镜,是非功过,岁月终会淘洗分明。岳王爷蒙冤赴死,终得昭雪,享万世香火,可见公道,自在人心,在这千秋万代!” 这番话,既像是在评价岳飞,那深邃的眼神却又仿佛穿透了时空,审视着他自己以及朱明王朝的未来。
随后,他们来到了于谦祠。相比于岳王庙的庄严肃穆,于谦祠更显清雅古朴,仿佛映照着主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铮铮风骨。祠内“热血千秋”的匾额和于谦那首着名的《石灰吟》石刻,无声地诉说着这位救时宰相的坚守与牺牲。
朱元璋神情肃穆,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他从王卓手中接过三炷线香,就着长明灯点燃,在“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谦”的神位前,整理了一下衣冠,竟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微微躬身,郑重地三鞠躬。香烟缭绕,将他苍老而复杂的表情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更添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他凝视着于谦那清癯而刚毅的塑像,沉默了仿佛一个世纪那么久,才用一种低沉而清晰、带着复杂情绪的声音缓缓说道:“于少保,江山倾覆之际,是你,撑起了大明的天。是咱朱家的子孙……对不住你这般忠臣。历史,终究是给了你一个公道。今天,咱朱家,也把欠你的公道与敬意,还给你。”
站在一旁的王卓,看着这跨越时空的、极具象征意义的一幕,心中波澜起伏,难以平静。大明的缔造者,与大明的中流砥柱、拯救者,竟以这样一种方式完成了跨越生死的“对话”。 一个在王朝开端,一个在王朝中期危难之际;一个或许手段酷烈以立威定鼎,一个则清白坦荡以孤忠护国。
他不由得在心中默念:“两袖清风,立的是为官标杆;八尺铮铮铁骨,撑的是国家脊梁。面朝苍生,背对君主,心中自有江山社稷。于少保,英名千古,当之无愧!”
朱元璋的话在祠堂内低沉地回荡,仿佛完成了一次历史的对话、忏悔与和解,那香火的青烟,似乎也带走了几分历史的沉重。
最后,他们来到了张煌言(张苍水)纪念馆。与岳飞、于谦相比,张煌言代表着大明王朝最后的绝响、不屈与悲歌。
看着馆内陈列的,关于这位明末抗清领袖在极端困境下坚持斗争近二十年,最终英勇就义、至死不降的史料,朱元璋陷入了长久的沉默,脸上的皱纹仿佛都深刻了几分。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王卓在一旁看着朱元璋紧抿的嘴唇和微微颤抖的手,轻声解释道:“岳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八个字,自您而起,早已刻入汉家儿郎的血脉灵魂之中,自有其千钧之重。即便王朝走到了命运的尽头,气数已尽,依然有如张公这般的忠臣义士,愿意为它所代表的正统信念与文化衣冠,流尽最后一滴血,宁死不屈。这份气节,与国祚长短无关,关乎的是……我华夏民族的脊梁与魂灵。”
朱元璋依旧没有说话,只是背着手,腰背似乎比刚才佝偻了一些。他缓缓踱步,极其仔细地看着每一件展品,那深邃的目光仿佛要穿透历史的迷雾,看清那末世悲歌中的每一滴血泪,每一次绝望的抗争。
张苍水的存在,像一面冰冷而清晰的镜子,既映照出朱明王朝得国之初“驱除鞑虏”的正统性与强大号召力,也无情地、血淋淋地映照出其最终失国、江山易主的残酷结局,以及这结局背后,他那群不肖子孙的……无能。
所有的行程,终于在一种混合着敬仰、悲壮与沉重反思的氛围中结束了。
王卓没有多做停留,直接将朱元璋和蒋瓛送回了大明。然后返回现代时空,王卓长舒一口气。他没有迟疑,立刻转身,对等候在一旁的李墨说道:
“李干事,这边事了。我们该去清点一下谭局长答应支援的那些‘家当’了。一百艘货轮,十艘海警船,还有那些军火……得尽快落实,那边,恐怕等不了多久了。”
《谁让你带着工业邪神来大明的》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三八小说小说网更新,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三八小说!
喜欢谁让你带着工业邪神来大明的请大家收藏:(m.38xs.com)谁让你带着工业邪神来大明的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